打开APP
【散文】诸纪红|煎饼里的烟火味(《邢台日报》发表)
诸纪红
2024-11-11 05:00:00
(2024年11月5日《邢台日报》发表)
煎饼里的烟火味
文/诸纪红

小孙子幼儿园斜对面,有一棵老槐树。我每天送孙子到幼儿园,必须经过那里。树荫下,有个叫“梅梅煎饼”的小摊位。旧木板搭成的案板虽显简陋,却一尘不染。煤气灶上的铁锅嗞嗞作响,面糊在热锅上迅速成型,香气四溢。旁边的小篮子里,葱花新鲜嫩绿,鸡蛋圆滚滚的,仿佛在召唤着过往的行人。摊主是三十岁出头的张姐,皮肤因长年的户外劳作而略显粗糙,但眼神里总是透着乐观与坚韧。

张姐的煎饼摊,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迎接来往的行人。张姐的手艺好,煎饼外酥里嫩,再加特制的酱料,总能吸引不少回头客。我每天送孙子上幼儿园,都会顺道买上两个煎饼,已形成了习惯。

“张姐,老样子,两个加蛋加葱!”我喊道。

张姐头也不抬,熟练地操作着,嘴角挂着一抹微笑:“好嘞,马上就好!”很快,两个热腾腾的煎饼已经装进纸袋,递给我。

孙子对张姐的煎饼特别钟爱,每次都要吵着帮忙拿,小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生怕掉了。张姐见状,总是笑眯眯地从旁边的小篮子里拿出几根自家种的黄瓜条,递给我孙子:“给,小杰,配煎饼吃,解腻。”

张姐有时会哼着小曲儿,她哼的小曲儿仿佛有魔力,让等待煎饼的顾客们也心情愉悦起来。有顾客打趣道:“张姐,你这小曲儿比煎饼还香呢!”张姐笑着回应:“哈哈,这是我的开心妙招。”

张姐的生活很不容易,丈夫患上了尿毒症,需要定期透析治疗,费用不菲,还有一个女儿,叫梅梅,比我们家孙子大一岁。她仅靠这个小煎饼摊维持生计。但她从不言苦,总是乐呵呵地说:“生活嘛,总得往前看,乐观点儿,啥困难都能过去。”

有一次,我趁人少时,和张姐聊了起来:“张姐,你这煎饼摊生意这么好,咋不考虑租个店面呢?也免得风吹日晒的。”
张姐擦了擦手,苦笑了一下:“租店面?那可得一大笔钱。再说了,我这摊子虽小,但自在,和街坊邻居们熟络,每天聊聊天,开开心心的,也挺好。”

说着,她指了指旁边几张简陋的塑料凳,常有接送孩子的老人们坐在那里休息,张姐还用从老家带来的茶叶泡上一壶,大家围坐一起,谈笑风生。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家孙子从幼儿园升到了小学。但我早上到菜市场买菜,还是会特意多拐两条巷子,到张姐那里买煎饼。偶尔坐下来,一边喝张姐泡的家乡茶,一边与张姐和其他顾客聊天。

直到有一天早上,我发现煎饼摊不见了,心里莫名地空落落的。向旁人打听,才知道张姐的丈夫病情恶化,需要全职照顾,她不得不关停了摊子。

几个月后的一个早晨,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张姐的煎饼摊重新开张了!顾客络绎不绝,张姐忙碌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有力。

“张姐,你回来了!”我惊喜地喊道。

张姐抬头,露出标志性的笑容:“是啊,家里安排妥当了,我还是放不下这摊子,放不下你们这些老顾客。”

我接过煎饼,忍不住问:“你丈夫怎么样了?”

张姐的眼神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但很快又恢复了乐观:“还那样,但我会一直陪着他,一起面对。”

我微微一笑,或许平凡的日子便是这般,守一煎饼摊,温暖往来人心,亦能播撒希望的种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