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冒号《家国情怀》杂文选出版发行
张祖鹏
2024-09-10 09:58:02
图片
图片

图书简介

     

家国情怀》介绍


《家国情怀》杂文集,共80篇,10万余字。以创作先后排序,将心中愿景直吐;断断续续,数年乃成。书中文章,均立意坦正,逻辑明晰,文笔练达;所叙所议,皆提炼了作者认知,包罗了社会众相,给出了个人方案。该书直面当下,展望未来。给普通读者呈现了探求路径,给社会大众增添了思考热情,给生活工作归纳了应对方法,给国学精髓提供了应用场景,给有志人士注入了壮志豪情。虽非鸿篇巨制,或今古奇文;却也在挖掘自身,总结历史,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敢说能想,用心用情。虽非字字珠玑,或至理名言;却也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提供了一把思考的钥匙,或砌墙的工具。

作者简介

冒号,本名冒建华,江苏南通人,诗人,作家。原为医生,现为自由职业者。先后在国企,外企,地铁,医院等单位工作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爱诗歌,爱远方

作品选录

图片
图片

把握人际关系中的两条原则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只有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才能够春风风人。然而,即便你品性如冰壶秋月,情智似础润知雨,也会有被人刁难或与人争执的时候。
遇此等境地,首先,要揆情度理,在内心和行动上完善自己:在内心上,要问心无愧,从容笃定,不卑不亢,不让对方在气势上占先;在行动上,要有理,有力,有节,不给对方以指责或攻击的借口。其次,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通水火,对一些经常见面或合作共事的人,关系不能闹得过僵:既不能不日不月地 斗得过狠,不留余地,导致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兰艾同焚;也不能放弃底线,一味忍让,导致对方得寸进尺,引发观众狼奔豕突。
所以,在遭受别人欺辱,避免不了要斗一回时,内心不可栗栗危惧,而应有铜头铁额。此时,要掌握如下技巧:如果对方有天没日,泰山压卵般跟你硬"刚"。你要稳住阵脚,枉尺直寻,先用柔接招,顺着他的判断和逻辑承认一些浅表的过失,以消解对方的攻击性;然后待他刚劲稍退,再揪出对方的不足,反守为攻,让他的故意责难失据,让你的反戈一击有力。只此一次,以后他就不敢轻易与你作对。如果对方柔中藏刚地怼你,你也要绵里藏针地怼他。事后见了面你却当啥也没发生过,原来啥样还啥样。这叫"斗而不破"。
在人际交往中,须注意:无威不可施恩,无恩不可施威。矛盾双方,因施威而斗,因施恩而不破。只有恩威并施,才能让对方既歉疚,又敬畏,从而让你占据主动。
假如你的实力,不足以让对方既歉疚,又敬畏,那就首选让对方感到歉疚吧。既然你不能够做到一招制敌,那就一定要确保让对方理亏心虚,却又能保留颜面。这样,你也能化被动为主动。
当然,你还可以通过结交对方的朋友或敌人,以及争取中间派来分化,瓦解,孤立与你作对的人。
让人歉疚,让人敬畏,都是用来针对对手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做到让人感动,说不定还能化敌为友。
而对待朋友,不可恩威并施,必须以诚相待。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既要输肝沥胆,做到亲密有间:让对方有自己的小空间,小圈子;也要学会他山攻错,给对方认同赞赏:认同他的你不很欣赏的朋友或作派,赞赏他的与你不同的见解与爱好。这叫"和而不同"。
我们只有把握好"斗而不破"与"和而不同"这两条原则,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随乡入乡,知止不殆;才能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升堂入室,游刃有余。


保密是发展的留白


即将过期的武器用于军演,可以锻炼铁中铮铮的军队;即将过时的设备用于展览,可以迷惑时乖命蹇的敌人。而先进的武器或设备,若有必要示于人,在展览或应用之前,必须要做到保密二字。
古往今来,有多少灭国祸患和人事灾难,其根源都牵涉到保密二字!保密工作做得好,行事恰逢时风春雨;保密工作做不好,形势必将危如朝露。保而不密,常常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重视不够。故而十目所示,十手所指:重视,才能洞见危害;擒之,恰如上树拔梯。
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个人乃至于国家的保密工作,显得更加错综复杂和难以把控。如不能踵事增华,则很可能会前功尽弃。比如在通讯领域,科技成果如不能做到探骊得珠,人民大众所用电子终端,皆无异于陶犬瓦鸡。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窃听风波之后,印度也被曝窃听了世界各国近50万政客及重要人士的信息。据说这款窃听软件可以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手机上自动安装。想想也可怕!
所以,有国人呼吁,中国政府的重要部门和岗位,手机最好用华为的,操作系统最好用鸿蒙的。虽谈言微中,亦实逼处此。
而更为重要的对策是,国家要强化保密工作——增设保密机构,出台保密措施,严惩保密害虫;国人要配合保密工作——增强保密意识,养成保密习惯,加大保密宣传。唯如此,小到个人隐私,大到国家机密,才不会泄露出去。
保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主要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发展要给世界留有悬念,有些深沟高垒要让敌人看不见;有些盛食厉兵,也要让敌人看不见。
当然,我们也会展示——弱时的示强,可让对手畏惧;强时的示弱,可让对手麻痹。无论是示强还是示弱,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主要是为了生存。
中国有左图右史的文化积淀,有锥处囊中的智慧能量。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生存下去已不是问题。而在变幻莫测的未来,必须要小心会失掉指天誓日的意志和绳锯木断的毅力。因而保持持续发展势头,显得任重而道远。
发展最终靠的是保密——平时闷头发展,战时无往不利。国家对保密工作无论有多么重视,都不为过。而保密和除奸,是一对孪生兄弟。
总之,在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上,展示如泼墨,保密似留白。面对四郊多垒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藏器待时。


不要把不良情绪传导给别人


遇采薪之忧,或床头金尽时,人的心情会不好,但脸色还可以伪装;居蓬门筚户,或室如悬磐时,人的处境会不好,但情绪还可以控制。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为一点小事,脸色变得难看,情绪变得失控。
人的思想开窍程度,与人生阅历未必成正比;但一个思想开窍的人,纵然创巨痛深,亦能哀而不伤。他可以背地里四肢冰冷或雪雨纷飞,但在人前,依然能做到春风习习,容光灿灿。这不是在装腔作势,而是历经劫波后功到自然成的涵养与境界。
对一般熟识者而言,你难看的脸色会让对方如踩虎尾春冰,别人会因此忐忑和不悦。而对方的忐忑和不悦,反过来会让你的脸色更难看。而对曾有过节者而言,这种难看的脸色,会让对方误认为你是在针对他。
政府官员,如能不贪贿无艺,率兽食人,而是萧规曹随,率由旧章,便已谢天谢地了。普通民众,没有义务为你的脸色而忐忑,为你的情绪而不悦。所以,不要把不良情绪传导给别人。何况,对自身而言,快乐地过是一天,不快乐地过也是一天,为何不选择前者呢?
一个人,在顺境时,要学会举轻若重,所谓未雨绸缪或居安思危即是;而在逆境中,要学会举重若轻,所谓放下和舍得即是。
当下,所有重要的人物事件,所有难熬的苦难委屈,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时,竟也稀松平常,可谈可笑。素不知,当时忍一忍,事后都是小事;当时一冲动,事后多成憾事。
所谓喜怒不形于色,这既与一个人的禀性相关,也与一个人的修为相关。对于喜,我主张要形于色,因为这既是对情商的操练,也是对生活的享受。对于怒,则要从内心淡化抑制它,从自发到自觉,不能让它伤害到自己,影响到别人。
炎黄子孙不做圆滑世故,八面见光的人;也不做任性乖戾,作法自毙的人。中国人要学会改过迁善,于人即为珠玉在侧。
不把不良情绪传导给别人,是做人的良好态度;而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则是修为的至高境界。


常识,逻辑,良知,情怀


一位年轻母亲推开房门的一瞬,只见一个4,5岁的小女孩正坐床上带着哭腔打电话:外公外公,妈妈天天搂着爸爸睡觉;外公外公,妈妈也有她的爸爸啊……
借着这个刻肌刻骨的短视频,我们先说说常识和逻辑这两个主题词。
视频中小女孩能感知的常识是,人人都爱爸爸,都喜欢搂着爸爸睡觉。所以,小女孩能运用的逻辑是,妈妈不应该搂着"我"的爸爸,而应该搂着她的爸爸睡觉。
从这个短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常识和逻辑,是有对错之分的;错误的常识,一定会产生错误的逻辑。对于一个有经历的成年人,对此事的正确常识应该是,女孩天生跟爸爸亲,小时候才爱搂着爸爸睡觉。而小女孩认为妈妈应该搂着她的爸爸睡觉的错误逻辑,显然源于她不知道男女有别的错误的常识。
所以,除非是少不更事的孩童,一个成年人,常识不足时不能强作解人。须知,常识是需要借助生活实践不断纠正并丰富完善的。生活常识和书本知识都是经验,只不过前者是自已的经验,后者是别人的经验。书本知识要转化成生活常识,光靠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用一个人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作为媒介,在不断突破中才能将他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已的经验。
现实生活中,很多有书本知识的人,却不具备生活常识。不仅因为他们过度享受来自父母长辈的禽犊之爱,一味沉浸在弃琼拾砾的人生游戏中;也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不参与社会实践的缘故。
一个缺少生活常识的人,日常生活中一定会错落不齐;一个缺少社交常识的人,人际交往中,一定会言出祸从;一个缺少工作常识的人,上班工作中,一定会动辄得咎。
事实表明,一个人,不参与社会实践就不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不产生思想上的困惑,时间流逝便如骐骥过隙,就不能将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种人,书读得越多,就越没有自己独立的经验(常识),而越没有自己独立的经验,就越没有正确的判断(逻辑)。现实世界中,书呆子就是这么产生的。
所以说,常识来源于实践;且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何况,常识是逻辑的基础。作判断时,决不能师心自用。只有拥有广泛正确的常识,才能产生迅捷深邃的逻辑。书本知识只有触碰到灵魂的痛痒处,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而能让灵魂产生痛痒的,一定不是平淡生活中的十风五雨,而是社会实践中的腥风血雨。
只有当一个人经历过无数次的压抑,悲愤,无奈,恐惧,贪焚,喜悦,失败,感动,忏悔……的内心煎熬后,才会拥有高端丰富的个人常识。这时候读每一本书,无论是日月交食的争斗,还是山高水低的不幸;无论是朋党比周的阴暗,还是密云不雨的伤悲……都能从书中寻找到共鸣,体会到痛痒。这时,书本知识就很容易被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反之,象古时候纸上谈兵的赵括,失街亭的马谡等人,他们的失败就在于读书不少,但实践太少;读死书,却把人读死。
事实表明,任何人,没有丰富的实践,就没有过人的常识;而没有过人的常识,就不可能有高超的逻辑。
当今社会,有不少专家教授表里不一,有不少商业精英崇洋媚外。这些人违反常识的所作所为,与给人们的通常印象判若云泥。他们精日,亲美,反体制的逻辑,大多来源于纸上的经验,而非亲历的常识。如果他们历经苍桑,从底层一路打拼过来,并深入客观地了解社会,接触泥土,贴靠大众,近亲自然,行走世界,将积累的常识排列组合,反思比较;那么他们或许会改变原先的观念,辩证地看待国内外的一切表象和本质。
一个人的常识,在没有过人之前,往往会因这个人的年老而固化。因此,逻辑在没有高超之前,思维可能就已经开始凌乱了。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尽早让他们多经历,多担当。要让他们 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把快乐,痛苦,无奈,困惑,勇敢,退缩,宠辱……都体会一遍。让他们拥有"三吃三流"的经历——吃紧,吃苦,吃亏的经历;流泪(快乐的泪,痛苦的泪,感动的泪,忏悔的泪),流汗,流血的经历。唯如此,他日走向社会,遇事才能佩韦自缓,佩弦自急,从而做到无往而不利。
有了常识和逻辑,才能产生良知和情怀。良知是做人的底线,普通人可以不奉献,但不可以无良知。有良知的人,他们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挫折,都能坦然面对。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既不是无所不能,也不是不可或缺;做事虽在为别人着想,却在为自己打工。所以,他们永远会对得起老板付给他的工资,也最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有良知的人,才会有"三心"(同情心,爱心,孝心)。所以说,有良知的人,才会有情怀。
一个人,如果想把握个人命运,首先要具备常识和逻辑;如果想把握国家命运,必须要具备良知和情怀。
家国情怀不是稀缺难得的空谷足音,也不是令人称颂的口碑载道。家国情怀是每个人起码的素养和必要的担当。而能做到这一切,都起源于有正确丰富的常识。比如普通人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常识:只有爱父母的人,才会爱朋友;只有爱家的人,才会爱国。比如政治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常识: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挫折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代价


挫折能让人珍视顺境,明确目标;也能让人明白,什么样的人和事才是最当珍惜的。
时代发展了,经济富裕了,环境美好了。当下的青少年,肠胃没有体验过三旬九食,朝齑暮盐;身体没体验过踵决肘见,草行露宿;处境没体验过浮家泛宅,穷鸟入怀。太平盛世,不见千里无烟;舒适生活,难遇艰难竭蹶。每天,除了被动填入课本知识,便是通过网络吸纳快餐式的,片段化的口耳之学。
如此这般,长期徜徉在几点一线中,经历小挫折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在温馨的校园里,思想单纯,常识欠缺,能力低下。当从风平浪静的温室环境,步入充满诱惑与挑战的复杂社会后,往往因为无力抵抗或不能适应,而遭受真正的大挫折。有的因此一蹶不振,甚至过早凋零。
所以,无论在父母身边或在学校阶段,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青少年时常接受挫折教育。哪怕结果刻鹄类鹜,也胜过不去作为。这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都至关重要!
那么,应当怎样去有效作为呢?首先,挫折教育要尽量避免语言暴力,正确的沟通方式都是非暴力的。而家庭是温柔的港湾,这对大人小孩都适用。
比如,家长切忌鲁莽灭裂,在批评之前应先表扬,批评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假如家长总是满目狰狞,言必中伤,长此以往,小孩要么懦弱自卑,旅进旅退;要么饰非拒谏,叛逆凶残。最终导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所以,一味肆意批评,可能会葬送孩子的一生。
其次,挫折教育的核心是苦难教育。光靠口头上的忆苦思甜和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均无大效。要让他们在肉体上,心灵上吃点苦受点累,才能让他们的骨头更坚硬,步伐更坚定。
所以,无论在家或在校,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适度的体罚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他们知敬畏,懂珍惜。成长过程中,要让他们有"三吃三流"的经历:即有吃苦的经历,吃亏的经历,吃紧的经历;有流泪的经历(流感动的泪,忏悔的泪,痛苦的泪,快乐的泪),流汗的经历,流血的经历。
记得有一个日本幼儿园的教学视频:一群拳头大的孩子在整齐划一地倒立行走和做空心翻动作,场面十分震撼。观看者无不顿生屠门大嚼之感。有人说日本这是在为将来培养战狼。
而反观我国的少儿教育,在校内只重学分,不重素质,在校外却花重金学习装点门面的屠龙之技。培养了一大批过胖或过瘦的近视眼!是不是应当深刻反醒?
回头看,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犹如哀丝豪竹般的乐章。由此历炼出的一大批知青,成了后来国家历次磨难中维持稳定和确保发展的中流砥柱。
中国这么大,稳定最重要!而挫折教育,是廉价的国防和维稳的良方。


"师带徒"与"上聘下"的制度缺失


一个单位招收新员工后,管理者常要求老员工在业务上带新员工,俗称"师带徒"。徒弟能否早日出师,除了靠自身的修行磨砺,也要靠师傅的悉心帮教。
当一个岗位存在竞争上岗的潜在压力时,师父在帮教过程中有积谷防饥的想法是正常的,在技能传授上出现"留一手"的现象也是普遍的。正所谓"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
而在探赜索隐之后,会发现这种现状的根源往往来自单位的制度缺失。
所以,一个平庸的管理者,往往会导致员工的整体技能素质"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最终,这一授业现象也逃不过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帕金森定律"的描述。
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在上级招下级时,往往只招那些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用起来顺手,对付起来方便的。因为面试者长相比自己丑一点,学历比自己低一点,能力比自己弱一点,背景比自己浅一点……那么共事后,这样的下级就如同太仓稊米,指挥起来就如同使臂使指,绝无可能构成自己仕途上的威胁。
这正是当今世界共有的官场病,大企业病,组织麻痹症。
上级既不可能自觉任用贤能,也不可能主动退职让贤,只会本能地招收更会奉承的,更好使换的,哪怕这个人身心交病。偶尔会招收到一个真正优秀的,但如果这个新招的不能深藏若虚,俯首贴耳,逆来顺收,委曲求全,最终往往逃不掉受打压,遭排挤,三十六计走为上的厄运。
这就是单位越大,"内卷"越多的原因;也是官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原因。
那么,对于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政府部门,如何才能躲避用人招人方面的"帕金森定律",从而能够招收到,培养出,利用好更加优秀的人才呢?
对于"师带徒",要想让师父心甘情愿,计日程功,想把全部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同时,要想让徒弟善善从长,取精用弘,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比如,一个明智的管理者,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让师父毫无保留地把技能传授给徒弟:一,师父带会徒弟后,让师父转岗,不和徒弟在同一个岗位工作,避免师徒间潜在的竞争关系;二,师父带会徒弟后,让师父成为徒弟的直接管理者,这样师父因为害怕徒弟干不好连累自己而将技能全盘托出;三,师父带会徒弟后,让师父的收益绑定徒弟的收益,让师徒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教的才会尽心尽力,学的才会尽善尽美。
而对于"上聘下",聘选方可采取"隔山打鸟"的办法。
比如,可以明文规定,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政府部门的领导,在招聘或提拔自己的下级或助手时,必须由自己的上级招收或指定。这就是选人用人上,三级联动的"隔山打鸟"法。这种选聘方法,因为"第一级"(领导的上级)与"第三级"(领导的下级)无潜在竞争关系,"第一级"会很容易任用贤能,从而有可能招来比"第二级"(领导)更加优秀的人才。而"第三级"因为不是"第二级"选聘的,与"第二级"非但没有人生依附关系,还会给"第二级"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让"第二级""第三级"都有更多的工作动力。
这种三级联动的"隔山打鸟"聘选人才方法,招聘者才有可能做到乐育人材当伯乐,应聘者才有可能出现浑玉璞金登龙门。如此或可破解"帕金森定律"的职场"围城"。


"以迂为直"的读书方法


读书就象打仗,读不进去时,就偃旗息鼓,将书扔一边去。然后拿起《孙子兵法》翻一翻,体验一下履险如夷的感觉。
《孙子兵法》尺幅万里,通篇包含三种战略和四种战术。三种战略是指"慎战"的主张,"速战"的目标和"全胜"的思想。四种战术是指"出奇不意","避实击虚","以迀为直"和"因敌而变"。初读或许迷离惝恍,再读必觉妙不可言。
三种战略中的"慎战"用在读书上,就是选自己认为的好书去读,选对自己有用的书去读。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漫无目的地博览群书,只能获得碎片化的知识快餐。除了浪费时间精力,不会得到营养价值。
三种战略中的"速战"用在读书上,就是读书时,一定要能够观其大略,知其要领。想一次性把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弄懂记住,是不现实的。每一次读书,应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最有共鸣的章节入手,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沿着书页顺序慢慢啃。每一次读书,最大的收获都是快速取得局部领会。
三种战略中的"全胜"用在读书上,就是通过反复读,颠来倒去地读,最终将一本书所有的精髓都弄懂吃透。甚至达到"以书为徒"的境界。
四种战术中的"出奇不意"关联时间:比如,没想到在这个时间以这种方式进攻。用在读书上,就是没想到在如此繁忙中,还能抽这个时间读书。
四种战术中的"避实就虚"关联空间:比如,既能想到和看到敌方明显的重要的坚固的实目标,也能想到和看到敌方不易察觉的不够重视的不太坚固的虚目标。用在读书上,就是先读急需用到的,再读可能用到的;先读自己感兴趣的,再读别人感兴趣的;先读容易理解的,再读比较费脑的。
四种战术中的"以迂为直"既关联时间,也关联空间:比如,取胜之道不是以时间换空间,便是以空间换时间。用在读书上,就是不仅要在一个问题上抽丝剥茧,还要在一堆问题上纲举目张。容易读懂的,以空间换时间;不易读懂的,以时间换空间。
四种战术中的"因敌而变"不预设时间和空间:比如,针对强大而狡猾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以静制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用在读书上,就是没有固定的时间用来读书,读书的时间都是忙中偷来的闲。但是,再忙也有闲。闲多多读书,闲少少读书,不能不读书。
读书这种特殊的战争,通常有两种错误理念:一是因为忙碌而没时间读书;二是必须将一本书读通透后再读第二本书。
毛主席常在炮火隆隆声中读书和睡觉,其时不仅忙碌,而且危险。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很多中外名著都是业余作家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诸葛亮读书时只"观其大略",说明其读书能抓住要领,深谙"速战"战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说明其读书能从有兴趣,易理解处入手,深谙"避实就虚"战术。
读书时,只钻研一本书,就象只钻研一片树叶一样,其原因或结果便是不知一棵大树。想要钩深致远,读透一本书,必须要恒河沙数,读过一堆书;当第一本书读不下去时,不妨扔一边去,拿起第二本书,当第二本书读不下去时,不妨扔一边去,拿起第三本书……
在同一时间段内天马行空地浏览几本书,不在同一本书上如堕烟海地硬啃,便是"以迂为直"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是用知识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去拓展读者的理解力和想像力。在几本书之间倒腾着读,比较着读,思考着读,乘兴着读。最终,一堆书就这样被读通读透,读书人也因此成为立地书橱。


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弊病


相比于企业的员工福利(旅游,年会,降温费 ,加班费 ,免费体检 ,节日礼品,生日聚会等),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其中的薪酬制度,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在岗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潜能和生产成本。
不难发现,一个企业,员工频繁流失,与不断招募新员工之间,常常互为表里。不断地招募新员工,貌似该企业有生机,实则因为该企业难留住人。而这样的企业,常常把企业文化的口号喊得舌敝耳聋。而最终,企业文化四个字的真正内涵,对它们而言,也不过是秋风过耳。
不过,人们也无须求全责备,因为一大批无企业文化的企业,往往因为事务日不暇给,而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管理者。从他们的嘴中,甚至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三只脚的蛤蟆难找,两只脚的人有的是。
而少数几个有企业文化的企业,领导关心员工,也是出于企业的自身利益和发展需求。一旦出现员工因病,因伤,甚至因高龄等情形,他们就会露出真面目,想方设法找借口让这样的员工离职。
所以,如今大多数企业(包括知名国企和外企),企业文化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单从薪酬制度的种种弊病上,就能体现出来。
比如,工龄工资和技能工资,本是员工合情合理的薪资组成部分。但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这两项工资标准。有的外企仅把学历作为技术岗位唯一的工资标准。一个干了十多年的老员工,他的基本工资可能会跟刚招进的,同工同岗的新员工一样多,有的甚至会比新员工还要少。
管理者可能认为,这样设定薪资标准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新员工,以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素不知,新员工的积极性未必会因此而增加,老员工的积极性却必定会因此而减少!古人讲,威宜自严而松,恩宜自淡而浓。企业这样设定薪酬标准,既不公平,也很愚蠢。
一般而言,在一个企业干得越久,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依赖度就越高,对企业的感情也越深。老员工其实最具人员的稳定性和技能的熟练性,他们往往既不想撤退,也无路可退。而新招的员工,特别是换过很多单位的新员工,这些人往往心如浮云,屁股不稳。其中,年轻的很难吃得了苦,年长的很难适应新环境。当遭遇到企业内部小小的内卷,他们往往会骑马找马,善贾而沽,比老员工更容易离职。企业花大成本培养这些刚进门的新员工,大多是替别人做嫁衣。
所以,频繁离职导致的频繁招工,除了能体现企业人事部门的存在价值,只能是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因为新员工,不但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还有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所有这些负面清单,都与薪酬制度不合理密切相关。
再比如,企业的考核加薪看似名正言顺,其实这一薪酬制度是极不合理的。因为考核只关乎当年员工的成绩,而加薪则关系到员工今后每年的成绩。如果今后哪一年员工出现工作失职,对企业造成损失,那当年增加的薪水,是不是就拿得不应该?!所以说,考核只能关乎年终奖或季度奖,却不能用加薪来体现。
假设,企业有了工龄工资这一项,不但能让老员工安心本职,也能让新员工增强动力。这样既保护了老员工的积极性,新员工心理上也能舍己从人。毕竟中国文化中的"先来后到","论资排辈"等思想仍深人心。虽然这种思想必须改进,但完全可以将它用在企业管理和薪酬安排上。可叹的是,这些知识和手段,是如今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严重欠缺的。即便知道这个道理,企业员工的流失,也是企业人事主管所乐见的。因为企业成本增加,不管他屁事,而企业需要他不断去招人,他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所以说,事无二成的企业主,应将员工稳定性纳入对人事部门考核的指标当中。
企业既要把优秀员工留住,还要让他们有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动力,这便是设置员工技能工资的作用。可以用公开的,多方参与的评价手段,来给员工技能定级。活动哪怕是象征性的,结果哪怕是荣誉性的,也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个企业主,只有把工龄工资,技能工资,加薪制度,奖金制度这些主要的企业文化杠杆运用好,才能在生产成本控制,经济效能提升方面,上一个大台阶。至于其它的面子工程,虽然有的也关涉企业文化,但其中不少属于朽木粪土。还是能少做则不做。因为面子工程大多对销售有利,对审核有益;对降低产品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则无异于挑雪填井。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