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让文物“活”起来 文艺有N种打开方式
河南文艺评论
2024-09-24 10:09:10

近年来,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漫的畅销,到《黑神话:悟空》游戏的出圈,从《唐宫夜宴》等优秀舞剧的爆火,到博物馆内各类文创畅销品……众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艺作品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并在当下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动现场

9月21日,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精心策划的“行走河南谈艺录”沙龙对话访谈活动在河南非遗美学馆举行,邀请文艺评论家、文艺专家学者、艺术创作者、爱好者等共聚一堂,以“让文物活起来,文艺有N种打开方式”为主题,畅谈交流。

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涌现了一批以文物为原型的文艺作品。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文化和文明焕发出蓬勃有力的创新力,是当代文艺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赵晓宇

在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赵晓宇看来,文物不仅是一种过去的器物,还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故事。文艺工作者应当把文艺创作当作一把钥匙,通过文艺作品使观众对文物产生兴趣,让大家自发走进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她希望跟大家一起参与到文艺创作中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灵魂、有温度、有热度,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的作品,让文物真正地“活”在当代,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谷小龙

“文物与文化最佳的安放地,不在博物馆的展陈柜里,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要想唤醒文物的生机与活力,就要找到它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谷小龙表示,文物也曾是某个历史时期内时尚和流行的东西,它是带有一定时间感的艺术品。与文物对话的背后,是当代人借文物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家在观展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去追求作品本身细腻的感受,要先入眼后入心,先展示后诠释。古今不同时但同境,不同形但同质,不同用但同情,想要与文物建立连接,需要抓住人与人之间共通的东西,唤醒文物在当代的重生。此外,他还谈到,文化自信不仅是自信的展示,更要用自己的价值体系来评判自己的作品。

李淼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李淼认为,人、事、物三者之中,人是核心。文艺创作除了要客观表达,还要让受众看到作品背后鲜活的人。无论古代人还是当代人,最原始的感情是相通的。当她在一幅汉画像中看到古人创作的跟星宿相关的图画时,瞬间理解了兵马俑拍“证件照”的摄影师赵震为何会在一尊兵马俑唇边指纹时,发出“看到这种景象的时候,时间已经消失了。”的感慨。无论是穿越时空的指纹,还是汉画像背后关于古人对星空的想象,都让人倍感震撼。接下来,她将继续“以谦卑之心致敬传统,以身体之美讲述文化”。

李坤

文物是历史的回声,要想被聆听,需要当代化的讲述。“中国故事需要中国特色的讲述方式。”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李坤说,文物实际上承载出人类共通的时间感、宇宙感。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中,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丁晓逵通过当代笛子、1000年前的笛子仿制品、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仿制品,让大家近距离领略贾湖骨笛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无论是国产动漫、国产游戏还是其它文艺产品都有了迅猛发展,然而,当下的不少文艺作品仍存在传统文化西式表达的问题。如何摆脱西方好莱坞模式,形成自己的表达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赵慎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赵慎珠表示,河南是文物大省,国宝数量众多,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在此前爆火的《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舞蹈类节目中,文艺工作者围绕《千里江山图》、唐三彩等国宝展开表演,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表达、深融合,让人眼前一亮,给文物创作带来了深刻启发。这些作品,是精神世界与文化情怀的实体化体现,持续讲好文物故事,就是要准确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递宝藏背后所承载的智慧、流淌的精神,让人体会到中华文明古老而厚重的生命力。

据了解,“行走河南谈艺录”是河南省文艺家评论协会着力打造的文艺精品IP,旨在通过文艺名家面对面的方式,探讨当下文艺热点,促进文艺创作,共同探讨互动,在对话交流中体现双向奔赴,在各文艺家协会合作与融合中拥抱机遇,在媒体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系列访谈计划按季推出,每季 4 期,每期时长 90 分钟左右,相关文艺爱好者可持续关注。

来源:大河美术报


监审:赵慎珠

审核:江 磊

责编:王雨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