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罗山县令葛荃主修的县志影印件。
清•葛荃
增脩羅山縣志序
邑有志無不識也,凡生之自天,產之自地,為之自人,皆當撫載以備政教之權衡而其所以維公道寓勸懲者,則人事之得失為尤要焉。余不敏承乏於羅,至之日,閲陴池,登譙樓,周覧形勝,於川則東有竹水,南有黄河,北有溮淮,浩瀚千里。於山則牛首峙於震,龍山朝於坤,鳳嶺魚壹乾艮交護,而棲殿摩雲,嶂屏礙日。若霊峰黄神龍池鶏籠諸名勝,繽紛錯落氣象萬千,誠巨觀也。退閲邑乘則郷賢名宦孝子忠臣幽人貞婦,後先相映,簇簇奪目。喟然曰,有奇山水自有奇人物產於斯者,間氣所萃毓也。宦於斯遊於斯者,風土所招致也。地靈人傑不虛哉。
粤稽邑乗之修,距今五十餘祀矣。夫天地之化,流而不息,山川之秀,衍而不窮,兼以國家承平日久,教化大行其間,達人英士,掔節褘行,更必有日新
月盛者而不及時備採,以信今者傳後,寧非守土者,责與顧以匆劇,未有餘閒蒐(同收)訪,猝難周確,非敢緩也,將有待也。
乙丑,大方伯趙修志檄下,予則急延明經李子之杜、黎子思恭、谢子寶樹,商確其事,而荷之以任。謂之曰,夫志在得其本而已矣,若第競藻采嚴體式其末也,吾不為諸君子難,盖志者質也,存其質而法戒昭焉,是則其本也。故如在天有成象,在地有成彩,在人有成憲。或創或因,或改或復,或增或减,踵而書之無所庸高下其手者,固不慮其以文掩質,特恐以踈畧失眞至。人物官師二志則或以私恩聲價瓦礫,或以夙釁埋没璣珠,致令貞魂義魄結厲氣於黄昏,朽木散材播芳聲於青史,是直以公典市私耳。即辭若春花,製如美錦,其於立志之本奚當焉。諸君子曰,唯唯。於是開局羣集,廣諮博搜,分門標類,皆三君子職其劳瘁。至於因革所宜,以迨衮鉞攸關,則余與諸君子不憚往復推求,一惟稽之有據,論之悉協歸於不誣其質而止。肇於是年季夏,達於明年暮春,脫藁始就予覧,其起止躍然。曰兹編也,可謂得志之本者矣。昔尼父取魯史成春秋,嚴褒貶於一字而榮辱以彰,厥後班馬諸人辭章愈麗,議論愈高,而反不免粉黛亂眞之譏者,本末之辨也。兹編其遽敢以一字上擬春秋,然而其難其愼不敢亂眞,則不惟諸君子能達予心,予亦能信諸君子之心。即後之覧者諒亦定有同心相印也已。諸君子唯唯而退,余乃書以弁其首。
彰隆十一年歳在丙寅仲呂月穀旦
賜同進士出身文林郎知羅山縣事錦江葛荃撰
*
葛荃,字荣荪,号瀛芝,四川温江县人,雍正庚戌(1730)进士。乾隆九年任罗山知县,主修《罗山县志》。后升贵州遵义府知府。著有《川江水利考》、《怀雪堂文集》。
其父秉敬,康熙岁贡生,"天文地理,占卜遁甲,无不精通。"又研军事,任名将岳钟琪幕僚,西征青海。著有《西征备录》、《天文考辨》及若干诗稿。
兄芸,岁贡生,官巫山训导,著有《乞余诗草》。
其子运际,字菊田,官云南建水州知州。
--依据《乾隆罗山县志·卷之五官师》与百度网文《一个被遗忘的清代文化家族•青春新津》摘引民国《温江县志》资料。
五雲山客
公元2025.5.14.點注輯錄於《乾隆羅山縣志•葛序》
*
清•葛荃《增修罗山县志序》赏读
这篇《增修罗山县志序》为清乾隆间罗山知县葛荃所撰,刻本时间是乾隆十一年(1746)。
为保持原貌,点校时依照原繁体字。全文以方志编纂之旨为纲,融地理形胜、人文精神与史家笔法于一炉,尽显清代方志学之精义。开篇即明方志乃"政教权衡"之本,强调人事得失尤重,将修志提升至维系世道人心的伦理高度。继以磅礴笔调铺陈罗山山川地理之壮美,"竹水黄河""牛首龙峰"诸景错落如画,更以"地灵人杰"勾连自然与人文,揭示一方水土育一方英杰之理。
葛荃深谙修志之难在"存质求真"。其痛陈旧志积弊,力主去藻饰、绝私心,以"不诬其质"为圭臬。尤为可贵者,特申人物记载须持公论,"不以私恩声价瓦砾,不以夙衅埋没璣珠",彰显史家直笔精神。文中屡引《春秋》褒贬大义,以班马为鉴,将方志编纂提升至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中。其与诸儒反复推求、考订因革的修志过程,更映照出清代方志编纂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
全篇骈散兼行,既有"棲殿摩雲,嶂屏礙日"的雄浑气象,亦见"貞魂義魄結厲氣於黃昏"的沉郁顿挫,文质相生间尽显循吏文心。序末以"同心相印"寄望后世,不仅为方志传承立范,更为地方文化精神之永续留下深刻注脚。今人读此,犹可感受传统方志学中天人相参的宏大视野与存真求实的精神追求。
今将此篇上传顶端新闻网,为修方志者垂范,亦作古文爱好者之学习文本。
五云山客
20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