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古典到未来,这场大会的深意怎么读?
重庆瞭望
2024-11-12 08:24:58

对于大众而言,古典学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当今天的人类面临全球治理等现代问题时,为什么我们仍要把目光投向古典学,从它身上寻找答案?

近日,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在这样的时间点举办这样的大会,中国人的回答简单而有深意:古典学不是故纸堆,研究古典学也不是复古泥古,而是要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

▲11月6日,出席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中外嘉宾参观“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记者 张晨霖 摄/新华社‍‍‍‍

弄清一个边界:欧洲的古典不只属于欧美,中国的古典也不只属于中国,古典文明是全世界现代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

什么是古典学?狭义地理解,它是指对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研究,特别是对其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学术研究。古典学学科是现代西方学术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哲学、艺术、文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有没有古典学?答案是肯定的。

通常来说,对先秦典籍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文明等研究,属于中国古典学的范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指出,古典学是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古代经典的研究,按现代学科划分来界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它需要古典语文学、文献学、史学乃至哲学的支撑。

回溯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现代西方文明进行的每一次自我调整和完善,都离不开其对古典文明的深入探索和重新认识;以中国古典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绵延至今,并在当下不断焕发出全新活力。

文化必须存异,文明最终求同。从《诗经》到《特洛伊史诗》,从老子的《道德经》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尽管各不相同,但它们身上凝聚的思想光芒、道德启示,依然影响着今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无论东西,交流互鉴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打破认知的局限,创造沟通的桥梁,才有可能抛弃“中西对立”“二元对立”的陈旧观点。我们深深知道:同流才能合流,交流才能交心。

▲重庆图书馆重庆古籍保护中心,字帖在修复人员手中获得了新生。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找准一个方向:用现代学科的眼光审视古典学,师古而不复古,熔古才能铸新,更好地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一定有人会问: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答,并且可以预见的是,还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妥善的解决方案出现,花大力气研究古典学,还有必要吗?

拿国际形势来说。这两年来,全球安全局势持续动荡、变乱交织,不同文明之间冲突不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古典学依然能够为当今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创造更多对话空间。

比如,中西古典文明都十分强调和平、友爱,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双方不应成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这些观点放到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聚焦中国实际。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这些古典学中蕴含的传统智慧,在新时代下也能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天,我们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古为今用、返本开新的当代做法。中国古典学要进一步突出现代价值,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具古典文明的学理支撑。

高精尖的现代科技回答不了所有的社会问题,冰冷的算法也计算不出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回到古典,提取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古典学之于时代的意义,也是它赋予每一个个体温暖的人文底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采用“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对白鹤梁题记拓片进行复原展出,让文物走近观众。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服务一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古典学要与时代、与人民同频共振。

今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月19日,重庆市委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以古典学为切入点,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重庆怎样作为?

夯实智力支撑的土壤。重庆大学是国内较早设置古典学研究中心的高校之一,学科设立十余年来 ,古典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甚至有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留学生,是在重庆大学的博雅教育中,才正式接触和阅读《荷马史诗》等西方经典。就高等教育而言,应进一步强化学科优势,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相关高校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的古典学的教学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实证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古典学的主体是经典研究,但也离不开考古发掘等学科的配合。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随着涪陵小田溪、武隆关口一号墓等一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巴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接下来,应继续加强对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不断丰富古典学的人文内涵。

做好古典学的大众化转译。对于许多人而言,古典学较为深奥难懂。要想深度挖掘古典学的价值并做好大众传播,优秀的文艺作品无疑是最好的传播载体之一。从川剧《金子》,到舞剧《杜甫》,再到文化综艺《诗行长江》……它们背后,都藏着重庆特有的文化积淀。古典学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也得找准契机、守正创新,做好文化的转译与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前,人类文明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我们将目光投向身后,投向历史和文明的纵深处。

道理很清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征程上,需要我们激活古典文明中的智慧,更好地运用古典文明的力量去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伏一晨 杜铠兵‍‍‍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面对群众诉求,干部为何越来越不敢回应● 对学生“摸家底”式调查,为何引人担忧?● 人人都有“麦克风”,还需要记者吗?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