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刘远怀
浩瀚苍穹中,一颗名为“郑州航空港号”的卫星正飞速运转。
广阔大地上,一群“追星星的人”对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
5月19日,在郑州航空港河南世纪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世纪空间公司)内,郑紫瑞正和同事们一起分析处理“郑州航空港号”遥感卫星从外太空传来的数据。
“这颗卫星就像我们的‘眼睛’,每天传回的数据能精准反映地面变化。”作为河南世纪空间公司的副总经理,郑紫瑞和她的同事们在郑州航空港不断追踪着“郑州航空港号”卫星,通过卫星数据为生态环保、灾害应急、城市综合运行管理等多个领域提供高分辨率遥感大数据产品和服务。
“郑州航空港号”卫星拍摄的新郑国际机场
发射一年,“郑州航空港号”卫星成果斐然
2024年5月20日,伴随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轰鸣声,“郑州航空港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一年来,“郑州航空港号”卫星在城市建设、产业监测、生态保护等领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郑紫瑞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在500千米高的外太空,“郑州航空港号”卫星基本每两天便会掠过郑州航空港一次,通过高分辨率的天舒相机,可以精准分辨地面0.3米级的景物,清晰获取街道实景、建筑架构、小汽车、地形地貌等图像。
一年来,这些卫星图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近期举办的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片区建设专题调度会上,借助由“郑州航空港号”卫星发回的卫星影像图,与会人员轻松拥有“上帝之眼”,项目全貌尽收眼底,局部细节清晰可辨。
“郑州航空港号”卫星拍摄的双鹤湖中央公园
而在郑州航空港建筑垃圾堆放调查活动中,借助遥感卫星的“眼睛”,相关部门仅用数天时间便查清了多处建筑垃圾乱堆现象。“借助卫星遥感技术优势,我们还可以及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遥感‘回头看’,实时跟踪整改进度。”郑紫瑞说,相较于人工排查,这样的方式更省时省力。
此外,“郑州航空港号”卫星还与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世纪空间公司母公司)的其他卫星组成“星群”“星座”,进一步提升了数据获取、智能观测和信息服务能力。
解码“太空密码”服务地面发展
遥感卫星图像广泛应用的背后,离不开“追星星的人”对卫星数据的分析处理。“遥感卫星传输的数据通过地面接收站接受后,要通过一系列预处理才能得到具体应用。”郑紫瑞说,这就是“追星星的人”的日常工作。
郑紫瑞介绍,卫星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大气校正、辐射定标、影像融合、匀光匀色等过程。大气校正是去除大气、云层和气溶胶等大气干扰因素的过程,辐射定标则是将影像中的数字值转换为地表辐射亮度值或反射率值的过程。
郑紫瑞在研究卫星图
影像融合是将不同波段或不同分辨率的影像融合成单一影像的过程,以提高影像的信息内容和分析能力。匀色处理是调整影像的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使其在视觉上更加舒适和真实。
“经过这些预处理,卫星数据便可以转换为我们常见的卫星图。”郑紫瑞表示,除了卫星图像,遥感卫星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光谱波段数据,识别农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甚至空气污染颗粒物分布等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未来,“追星星”将更加方便快捷
“郑州航空港号”卫星是郑州航空港与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空间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但双方的合作还远不止于此。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将陆续投资30亿元,在郑州航空港建设“一部一站两中心”(即中部总部基地、卫星地面站、数据中心、研发中心),形成对中原地区卫星应用及时空信息全产业链的支撑服务能力,助力河南打造全国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
如今,就在郑紫瑞和同事们工作地点的南侧,空天产业园建设项目(二期)暨世纪空间中部总部基地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项目建成后,我们与‘郑州航空港号’卫星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更好地践行‘追星星的人’的使命。”郑紫瑞说这话时,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最新处理的卫星影像:晨曦中的郑州航空港,跑道、厂房、道路构成一幅充满科技美感的画卷,而这片热土上空,属于郑州航空港的卫星仍在忠诚地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