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民日报:非遗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2024-11-23 10:22:07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非遗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

智能媒介引领新风尚

作者:高正瀚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在盛世中绽放出特别绚烂多姿的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百花园中的“奇葩”,继昆曲于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被列入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项入选,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进入了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崭新阶段。从烧烤“淄”味里的人间烟火,到念兹在兹、《只此青绿》的诗意流淌;从功夫《咏春》的以“武”创“舞”,到中亚峰会大唐盛礼的旷世回响……文化及非遗“两创”已日益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和展现文明大国形象的重要战场。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北京前门大街举办了名为“非遗智能变装秀”的活动。同时,在第二届进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设立了一个名为“非遗+AI”的专区。2023年9月在风筝都潍坊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非遗虚拟代言人兼主持人“鸢菲菲”闪亮登场。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思想+艺术+技术”的方式表达中国非遗的历史底蕴、民族韵味,开播以来全网累计覆盖75.4亿人次,多平台热搜累计上榜1181次。2023年5月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在抖音平台开播。当前,以互联网、元宇宙、自媒体、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智能媒介所具备的充沛流量和传播活力,正成为承载和推动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江大河”。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智能媒介几乎重塑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非遗的存在、发展和传播、传承方式也必然受到深刻渗透与影响。特别是经过虚拟建构、数字加工和多重营销之后,导致文化思想深度降低、文化体验失真以及传承人主体地位削弱等媒介陷阱,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受众误读非遗技艺。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研,凝聚共识,形成协同,既要确保市场活力,又要激活传播效能。以高水平的顶层设计、高效能的服务监管,科学统筹塑形铸魂、舆情防控、技术监测、内容审核等诸多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确保其传播过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非遗既属于艺术,也属于生活。如何充分唤起和激发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使其成为继承与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是智能媒介赋能非遗高质量传播、有效传播的重中之重。目前,部分智能媒介平台通过推出“看见手艺计划”和“非遗合伙人计划”,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这些举措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有效地维持了良好的营销口碑和网络热度。每天约有110位30岁以下认证非遗传承人、超1000位00后活跃在平台上。这些后备和公益力量源源不断地加入,会引导更多的人群和受众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创新实践,特别是非遗数字化作为智能媒介的重要应用场景,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受众层面,超过2.6亿中国Z世代人群逐渐崛起成为最活跃和最爱表达的群体。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都依托自有大数据实现了“精准画像”“精准推送”。在众多智能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流量可变现”“老手艺吸睛也吸金”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乡村、乡民、传承人开始走出“大山”、走上“云端”、走向世界。不仅使非遗真正融入了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语境,也以其特有的稀缺性、新鲜感、神秘感,让众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找到了“新观众”,收获了“新粉丝”,使更多传承人、从业人员具备了持续开枝散叶的能力。由此引领形成的非遗传播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对于扩大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推动国内、国际两个方向的传承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借力政策东风,智能媒介正逐渐成为助力非遗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的支撑手段与技术动力。目前,中国非遗馆、省市县等各级各类非遗展馆,都试图借助“智能”设施、设备、技术,实现沉浸式、可体验的场景营造。例如非遗云展馆、码上看非遗、VR体验馆、非遗虚拟人、非遗影像馆、3D影院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是实践文化“两创”的重要依托。值得注意的是,各地非遗馆的建设不能一窝蜂、一阵风、比排场、拿来主义,更应强化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学会用“智能”精彩呈现,用“媒介”联通古今,让古老的非遗“开口说话”、记忆里的乡愁“回到身边”。
时代越进步,群众的“选择”能力越强。要吸引人民大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就要在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上下足功夫。其中,智能媒介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传播最快的方式之一。抖音发布《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累计达99.74%,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726亿,获赞94亿。受欢迎程度最高的10项非遗为:相声、黄梅戏、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京剧、豫剧、越剧、象棋、狮舞、烤全羊技艺、秧歌。智能媒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互相融,赋予古老技艺以新的生命力。“潍坊风筝”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其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李元芳飞鸢探春游戏皮肤,销量破百万。开设线上直播,“轻风戏纸鸢”风筝互动游戏参与量超8000万次,总在线观看人数超650万人次,风筝皮肤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联手“浮生为卿歌”“天涯明月刀”“武动乾坤”等动漫手游携手打造新款时尚风筝等等,这些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网游、自媒体等智能媒介的融合嫁接,将非遗推向了时尚前沿,推到了时代前列,成为“美美与共”和“文化两创”的成功典范。
任何非遗项目只有关注时代需求、群众需要才能历久弥新。在多元化的创新实践中,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智能媒介较传统媒介的功能定位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每天都在更新和升级迭代,并逐渐成为“传播技术的开发者”“传播渠道的掌控者”“传播内容的生产者”“传承保护的推动者”“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而且,基于人工智能、数字扫描、物理渲染、孪生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和智能媒介,实现非遗的真实性记录、原生态复刻、本源性再现、跨时空重生,技术上已不是难题。由此,更加凸显了互联网时代智能媒介在赋能非遗传播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然而,“技术创新”有时也是把双刃剑。技术运用的局限、解析能力的不足、文字和镜头语言的错位、刻意市场化的迎合等多方因素,也容易导致表达“失真”“基因”改变。传播媒介的“智能化”并非要标新立异或割裂传统,而是要在保证非遗本质不变味、本源不丢失的前提下,加大技术研发,实现推陈出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瑰宝。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赓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借力智能媒介技术,从政治导向、人民公益、精准持续、沉浸体验、创新融合、研发革新等方面持续推进非遗立体化传播,有助于更多优质的非遗资源在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落地生根,万古长青,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添砖加瓦。
非遗传承者、保护者应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精耕文化“两创”非遗沃土,共同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文明。

-END- 

编辑 | 张   昕

校审 | 宋婷娟

       复审 | 胡   敏       

                      终审 | 叶伟平       

-END- 

编辑 | 张   昕

校审 | 宋婷娟

       复审 | 胡   敏       

                      终审 | 叶伟平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社会与公益》理事会非遗中心)

非遗热线:13810295118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010—5688 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