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三十九——上行下效
沈莉红
2024-10-05 12:26:52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四篇:论语·宪问篇 

【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14·41 子曰:“上好礼(1),则民易使也。”

【注释】(1)礼:礼是规范,行动准则。古代的礼包括秩序,政令,刑罚,教化,赈灾,祭祀等等多项内容。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评析儒家重引导轻刑罚,为政者依礼行事,百姓会随之效法。儒家是由内而外,重视提升国民道德修养,提升百姓的自觉性,但是见效比较慢。法家是由外而内,条文带有强迫性,见效快。李泽厚《论语今读》:“自汉代以来,礼法且入民俗,始终重诱导、规劝而轻强制、服从,均‘风行草偃’、‘则民易使’的遗迹。”

孔子说的在上位的人,从身份上讲指的是居于社会上层的贵族和士,从职业来说是指统治阶级,上至天子、国君,大夫,下至普通官吏的各级官员。孔子认为社会下层的人总是以上层的人为榜样,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向他们学习。如果社会上层的人喜好礼,遵循礼的规范去治理国家,社会下层的人就会变得温顺懂礼,就好使唤了。

“礼”在《论语》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礼一方面是指个人修养仁德的一部分。跟“义、智、信、勇”等概念一样,是组成“仁”的一部分。他要求一个修行君子的人是待人有礼的,是懂礼的,自己的行为都是“以礼节之”而不“逾矩”的。这方面的“礼”就是修养,是修炼到血液中的个人文明素养。另一方面“礼”是指周公所做的“周礼”,是孔子使出浑身解数要恢复的一大堆社会行为规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礼节、礼仪形式,是从个人行为到国家行为的礼尚规范,是离开了个人的社会的外在形式的文明。

本章所言“好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来,作为社会上层的统治者要用“礼”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修炼到血液中的个人文明素养”,是要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这当然是对传统统治者的过高要求,孔子也不至于不知道这个腐朽的阶层已经不可能具备“礼”的素养。但孔子对以他的学生为代表的新兴“士”阶层寄托了无限的期望。比如子贡悟出修养中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对子贡的期望却是更高一级的“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不会对当权者寄托这么高的期望。他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他觉得这些当政者连个合格的士都算不上。因此说,孔子所言“上好礼”就不是指上位之人个人修养方面的仁德,而是推行礼制。如果上位之人能够去推行周礼,用周礼去规范社会,老百姓就能够用周礼来要求自己,那么百姓自然就变得温顺而好使唤了。孔子从利益出发去诱导当权者把推行周礼当做从政的主要工作。你们当官不都是希望来百姓听使唤吗?那就去推行周礼好了,老百姓懂周礼了,不就变得好使唤了吗

本章是在说明上行下效的道理,这是孔子反复向执政者讲解的为政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