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是我们河南的名作家、大作家。
50年代的1953年,正在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教员的他,以一篇触及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一一合作化这一重大题材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一举成名,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继后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农忙五月天》《芦花放白的时候》《两代人》《清明雨》《李双双小传》和《黄河东流去》等短中长篇小说而誉满文坛。在他创作小说的同时,还写过20多部电影,除了《李双双》《老兵新传》外,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使他在我国当代影坛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因为我平时喜欢舞文弄墨,有人见到我,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问一句:你认识李准吗?好像我认识不认识李准,是衡量我是不是"文人”的标志。
说起李准,我当然认识。不过,说实话,我与他绝不在一个档次。一是李准是20年代生人,我们之间年龄有很大差距,严格地说属于我的父辈,二是李准是名满全国的名作家、大作家,我只是个在工厂从事业余创作的工人作者,对他只能是高山仰止。因此,我们不可能有深交,只能说认识而已。
那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我和我们厂杨建华、沈中峰、赵振中等几个工人作者,参与成立了一个社会性的革命造反组织”工农兵文联“,以革命主力工人阶级自居,到当时的省文联造反,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次见到李准的。
记得一天下午,不知因为什么事,我摸到了李准的办公室。他一见到我,就问:你认识沙发来吗?沙发来是我们厂的工人,当时也是一个在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工人作家,我怎能会不认识?”沙发来还是我的师傅呢。”我说。
李准说,他与沙发来很熟,还多次去过沙发来的家里。似乎还谈到我们的工厂。他说沙发来曾领着他参观过我们的生产车间,亲眼看到纺织工人是如何运用现代化设备把一堆堆棉花变成一匹匹布的……听说我是1965年发表在《奔流》文学期刊上的大型组诗《火红的朝霞一一唱给我们的纺织城》其中的一个作者,他还夸我们那组诗写得好呢。
至于又谈了些什么,我都忘了。印象最深的是他自己成立了一个革命组织,从官到兵就只有他光杆一个。我感到有些滑稽,笑他说他这是拉大旗作虎皮。他说这是他不得己而为之。他颇有点儿愤愤不平地告诉我:有人说我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要打倒我。我在省文联,仅是一个普通作家,既没权也没势,八杆子都够不着,所以我也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已解放自己……我一个人一个战斗队又咋着?你没见有的只有五六个人,还号称司令部呢?……我们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次见到李准,已是80年代的事。他已调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那时,我在省作协组建的河南青年诗歌学会担任常务理事。一天,我到省作协开会,在省文联大院里碰到了他。他是从北京来河南出差的。我说:李老师,您还认得我吗?他犹豫了一下,拍了拍额头说:认得、认得!你是国棉三厂的。你叫……王……王啥信。我说:王明信。他笑了:对!对!中国人民邮政有个”明信片",你的名字好记。我开玩笑地说:你老人家现在高升到天子脚下,可别把咱河南给忘了。他笑着说:什么高升了?还不仍是一个写家,我可没有当官的本事……
由于与李准招呼、说话的人太多,我不便打扰,就准备离开。这时突然想起在一位文友家里,我见到挂着一幅李准写的字,显得棚壁生辉,于是,便冒然提出想请他给我写一幅字。”字!什么字?”他似乎有点儿不解。我说,您的书法大作啊!他笑了,点着头说:可以、可以,等我有空了,一定给你写一幅。
说实在的,我这样说,其实并没放在心里。我想,李准是个名作家、大作家,我在他面前算老几?往低点儿说,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工人,往高点儿说,不过是一个工人作者而已,他会把我当成盘菜吗?但让我感动的是:后来,他果然托人从北京给我捎来一幅他写的字。据说这是他是脑血栓病愈后给我写的:“残月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一一王明信同志雅属“。
我只读过初中,文化有限,不知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请教一位大学教授,才知道这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许浧《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中的两句。这首诗既出了秋日的景物,又只了潼关的形胜,但中心思想是写许浑进京出仕的心理矛盾。这是否与李准到北京工作的心情一样,我不得而知。
我还和李准打过一次交道,是1997年我在《河南新闻出版报》担任编辑部主任时,有一次,有位作者写了一篇关于李准的文章,全文凡是李准的"准"字,均写成了繁体的"準“写。我在审稿时,统统改成了简化的"准”字。这位作者提出意见,说李准曾在某篇文章中申明,因为还有其他名叫"李准”的作家,为了避免混淆,他李准的"准“字一律署成"準”字。这话不假,我也多次在报刊上见到过李准这个署名用的是这个字。但我觉得,文字改革是国家的大事,李准虽然是名作家、大作家,但也不能我行我素,自立规范,搞特殊化呀!于是,我给已在北京定居,并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岗位退休下来的李准写了一封信,谈到了这个问题。没想到,电话很快给我打了过来,不过不是李准本人,而是一位女同志。她告诉我,说给李准的信已经收到。他说他的名字李准用”準”字,只是他个人的建议,确实应该以国家文字改革颁布的规范为准……
李准身为名作家、大作家,看来没有一点儿架子。像我这样一位"小人物”提的意见,他也是极为认真对待的。
李准是2000年2月在北京辞世的。当时我从报纸上得到这一噩耗后,曾想发一封唁电,表达对他的深切哀悼。但又想想,我算老几?只是与他有巳几次交往,为防别人以为我傍名人之嫌,只好作罢。但是,李准的作品和他的为人,将使我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