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那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瑰宝。”凡到过绵阳平武的人,大多去过报恩寺,凡去过报恩寺的人大多知道“范公井”。石拱桥与钟楼之间,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小方亭。亭内有一口水井,名曰“范公井”。范公名范辂,湖南人,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监察御史,因直谏被贬谪龙州,任龙州宣抚司经历。在平武为官两年期间,他见报恩寺内无水井,僧众饮水十分困难,于是范辂自捐俸禄,挖凿了此井。井深约17米,设计考究、工程艰巨水质清澈甘甜,至今仍然能够饮用。
经有关史料查证:范辂(1474年-1536年),字以载,今湖南省桂阳县(现属郴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幼年天资聪颖,正德六年(1511年)赴京会试,一举登第中辛未科,与杨慎(号升庵,辛未科状元,四川新都人,报恩寺匾额即杨慎手书)同榜进士。明正德年间,皇族藩王主南昌府的宁王朱宸濠见武宗皇帝无子,图谋篡位夺权,时为南京监察御史的范辂正好到江西巡视,范辂奏请皇帝选宗室贤能子弟到皇宫教养、备立太子,以杜绝野心家的妄想。
后朱宸濠强迫众官吏要穿朝服去朝见他,范辂认为不符合制度,据理力争,得到朝廷支持。范辂又参劾朱宸濠及党羽,镇守太监毕真及掌管娱乐的伶人秦荣贪虐,越分奢侈。朱宸濠恃势残暴、凶焰正烈,凡不依附他的官吏均被害。当范辂又上奏劝阻皇帝私自外出寻欢作乐的行为,朱宸濠及毕真乘机诬告范辂“诽谤宗藩、妄议朝政”罪,将范辂逮捕于赣州,押解赴京。
临行,同僚们悲叹泪下,范辂神色自若欣然说:“大丈夫正当如此。”朱宸濠惧怕,派一名武将带兵暗中追赶意图谋害,当押解范辂的船停泊在黄茅港,旁边已有一艘客船停泊在那里,晴朗的月夜,忽然卷起大浪将范辂的船向下游冲了十多里。朱宸濠的刺客误将客船里的人全部杀死回去报功。范辂到京入狱后,朝中众御史交章申救,才免遭杀害,正德十四年(1519年),被贬谪至四川龙州(治地平武)任宣抚司经历(从八品)的小官。
范辂千里迢迢,到达龙州(平武),官职为龙州宣抚司经历(从八品),干了约两年,主要工作是为主官管理经费,也负责维修文庙(学宫)、兴修义冢(改造城郊的乱葬坟),同时兼授生徒(为当地读书人补习授课)的闲杂事,在龙州业绩突出,受到好评。名声较大的事,就是他见报恩寺僧侣饮水困难,便慷慨解囊,出资凿成水井。以上事迹在清道光版《龙安府志·政绩》有简单记载。另外,范辂工诗词古文,在龙州期间写诗若干,后编汇为《龙州集》,现存南京图书馆。
后朱宸濠果然如范辂预料,起兵谋反,为王守仁率部剿平被杀。明世宗继位(1521年),范辂恢复官职,随后升漳南兵备佥事、饶州兵备副使,转江西副使,致仕归乡。嘉靖八年(1529年),因胡世宁举荐,起用范辂为密云兵备副使,后因讨伐矿贼有功,历任陕西参政,后升福建按察使。嘉靖十三年(1534年),范辂得到巡抚汪珊的推荐,起任为山东按察使,升浙江右布政使。嘉靖十五年(1536年),范辂升任福建左布政使(从三品)。卒于任所。名入通志。
这口井在报恩寺中有着独特的意义。报恩寺是一个充满宗教和文化氛围的地方,范公井为寺中的人们提供了生命之水。它是生活的保障,让僧众能够在这里安心修行,让前来朝拜的信众能够在疲惫时有一处解渴之处。它的存在,也从侧面体现了报恩寺在当时社会中的功能性与包容性。
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范公井是我们教育的活教材。它教会我们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看到古人在面对生活需求时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将范公井的故事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无论是历史课、文化课还是品德教育课。让学生们了解到,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事物背后都可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编者按:“深化文旅融合,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擦亮各地“风景独好”文旅名片。从2024年8月31日起,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在凤凰网等20余个平台陆续推出《风景名胜》专栏,寻觅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等人文景物,激发各地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游客当好风景名胜的“活地图”。
文字整理:刘鹏鹏 | 摄影:苏东华
值班责编:童铃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