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浪漫#
#创作挑战赛六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他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无题》是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共有四首,其中《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代表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的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曹 丕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是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游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也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诗的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追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此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诣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中的“春蚕”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王 融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相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诗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吴 均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一词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纤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回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熏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李商隐的诗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也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如《李义山诗集》《无题》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有业内人士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绵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入。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柔情蜜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绝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一寸相思一寸灰。男主人公(或者说就是诗人自己)独处时,听到窗外飒飒东风细雨,又听到芙蓉塘外的轻雷。尽管雨中的车轮声不再像雷鸣,且贵人很少在雨中出门,但诗人可以想象这是远去的车轮声。坐在这华贵的马车里,也可能是位贵夫人,甚至更可能是那位“车走雷声语未通”的意中人。听觉连着想象,东风,细雨,芙蓉塘外的轻雷,构成了一幅抒情的忧郁的,美的意境,此时最好相思。
李商隐的《无题》四首由近体转到乐府,平韵转为仄韵,由浓墨重彩的抒情叙事,突转到白描,由哀怜到凄婉,像交响乐的主题变奏曲有骨有肉,畅如流水行云,哀筝急管,闭塞的长巷,可系乌锥的岸边垂杨,使伤春者激动。春将去,女将老,老是嫁不出去;而十四岁的溧阳公主,伉俪如花,与夫婿游园观景。此情此景,使将老而贫穷的美女,哀恸欲绝,无处诉说,辗转不眠,直到五更,只有梁间燕子听到她的长叹。燕子还能成双成对,却比贫女略胜一筹。这首诗,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平,明显地暗示出他的身世。这是彻底的绝望。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是一首流畅动人,几乎未用典,未用曲笔的抒情诗。正因为流畅,很容易引人从字面看问题。不少作家认为这是写一位女子在害相思,她在思念情人。但思到第七句就讲不通了,于是只好作变性手术自比刘郎。其实这首诗是在写男主人公的相思,他为女主人公孤寂无望地等待自己而痛苦。
李商隐
李商隐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