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大“面对面”:城续文脉 文物焕新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0-09 20:24:3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李现森 仝国栋

人大“面对面”:城续文脉 文物焕新

  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更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志。如何让更多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成果惠及民生,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地落实?

  日前,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文物局关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市文物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面对面”活动,组织人大代表、企业代表与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进行系列问答,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人大“面对面”:城续文脉 文物焕新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02家,不可移动文物9000多处,馆藏文物60余万件(套)。同时,还拥有2处历史文化街区、3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0个省级传统村落。其中,文博场馆年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

  “只有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城市才能散发出更多的魅力。”为让更多的“洛阳记忆”走得更远,今年初,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文物保护、活化利用、行政审批、考古勘探发掘等,将洛阳市文物局关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情况列为年度重点监督内容,成立工作专班,并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实地调研、建立问题台账等,进行持续监督。

  为此,洛阳市文物局以重点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制定多部指导性规划和方案,启动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修编,建立“全流程跟进、全周期服务”工作机制,划定文物保护“紫线”,实施“先考古、后出让”的土地供应考古前置改革,疏通制约项目落地开工的难点、堵点问题,助力重点项目的落地,实现了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人大“面对面”:城续文脉 文物焕新

  针对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双向促进,如何突出发挥文物资源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势作用,焕发“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博博”生机?

  在“面对面”活动中,人大代表、企业代表针对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升涉及文保工作的项目行政审批效率、提高博物馆运营水平、如何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力度等问题进行询问,洛阳市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一一作答,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针对个别企业反映的文保工作项目中涉及的行政审批效率低、发掘进展慢、相应收费不合理、文物勘探未前置,保护资金拨付不到位等问题,要持续跟踪督办整改落实。”

  “以实现文物建筑多重价值为核心,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兼顾文物价值传承与功能再生,形成文物保护与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人大“面对面”:城续文脉 文物焕新

  “要进一步突出文物的价值挖掘、内容创意、科技应用发展文创园区,持续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倾力打造研学营地和基地,孵化‘文物+旅游’‘文物+传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形成文物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让‘洛阳记忆’走得更远。”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一基本市情的重要物证。”也有代表说,面对文化遗产,我们更应积极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开发利用,以使其“增值”。

人大“面对面”:城续文脉 文物焕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在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和指导下,洛阳市文物局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重视对文物的活化利用,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两年来,累计组织实施呼南高铁焦洛平段邙山隧道、郑洛高速(洛阳段)、中州时代、高中外迁等重大交通、能源等民生工程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170余项,发掘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有效助力城市的发展建设。让千年古都的文化特色越来越凸显,汇聚起文化繁荣兴盛的澎湃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辉添彩。

相关链接:

       国际博物馆日,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送你文博大餐

编辑: 陈学桦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