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海怡|黄河人在新疆
相茹
2024-09-16 20:25:20

#创作挑战赛五期#

#顶端秋日创作季#

#我是大美黄河推荐官#

图片

黄河人在新疆

文/海怡

引子

九月中旬,正是新疆风景最美丽的季节,我沿着古丝绸之路,穿越了新疆的沙漠无人区和毫无生气的戈壁滩及经过亿年风蚀而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苍凉的亚丹地貌的魔鬼城区域,到了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见到了河南黄河工程局新疆项目部的全体成员,亲身感受了一个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

火车过河南走陕西,穿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经过30几个小时的颠簸,于9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徐徐开进了乌鲁木齐市火车站,来接我们一行的是河南工程局的30多岁的杨晓东副局长,他现任工程局新疆项目部的经理。

只见他上穿蓝色的长袖T恤衫,下穿黑色的休闲裤,脚蹬一双黑色皮鞋。中等的身材,宽宽的肩膀,结实的体魄,黝黑的脸膛,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成熟中透着睿智,看上去干练利索。

在杨副局长的陪同下,我们出乌市过奎屯一路前行,当日必须行程800多公里才能到达阿勒泰地区的吉木乃县的水利建设工地。

车窗外,路边牌子上有“农七师一二五团”的标志闪过。蓝天白云下,那些当年兵团战士开垦出的土地,被瘦瘦高高的树,枝枝杈杈连成的排排绿墙挡着,透过树枝的缝隙可以看见大片棉花枝上挂满了已绽放的棉桃。

再往前走地里开始有了油井的“磕头虫”,只见路标上写着克拉玛依。这个带给人们太多遐想的油城很快被甩在了我们身后,车子继续前行。车窗外地貌开始沙化,没有了树木青草,左边是光秃秃的山,右边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越往前走沙化越厉害,地貌开始高低不平,有的很像古城堡,有的像动物的造型,还有的像刚被烧过的秃山,地质条件非常恶劣。车窗外闪过什托洛盖镇,杨局长望着车窗外向后滑过的小镇,无限深情地说:“5号洞就在离这里80公里处,这个镇是离五号洞最近有人烟的地方。”看着那广袤而有苍凉的戈壁滩我问:“当时你们在五号洞施工一定吃了不少苦。”杨局长说:“岂知是苦,我们的小命差点丧在5号洞。”

一、首战5号洞

“真是万事开头难呀。”杨局长深深地叹口气给我讲起了当年他们初来新疆,战塌方勇建“五号洞”的创业经历:

“当时由于重重社会原因,在新疆找工程搞建设很难,经过项目部将近一年的努力,凭借咱们工程局的技术实力和信誉,1997年5月,才在新疆引额济克工程西干渠5号隧洞工程投标中中标。”

杨局长说着拿出香烟点燃猛吸一口后,慢慢地给我们讲起了5号洞当年施工的一些事情。

额尔齐斯河到克拉玛依的引水渠总长80公里,他们中标承担的5号引水涵洞的施工现场在新疆著名的魔鬼城以东80公里处的原始沙漠地带。洞身全长700米,地质条件为沉积性砂岩与流沙交错分布,岩层风化松散,极易塌方,地质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但这是黄河人在新疆承揽的第一项工程,也是河南工程局历史上首次在沙漠地质条件下施工,这个工程建成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新疆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当时工程局党委经过精心选拔,大胆任用了焦作矿院毕业,年仅28岁的他任项目经理。

工程开工后,他带领施工队伍进入工地。因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大风在雅丹地貌的残垣断壁间激荡回旋,凄厉呼啸,黄沙遮天,荒凉偏僻,野狼出没。昼夜温差达20摄氏度以上。工地无水无电,他们在戈壁滩挖地窝子安了家。工地处在无线电盲区,有线电话尚未铺通。

面对这恶劣的施工环境,杨晓东首先召集技术人员仔细勘察地质情况,对挖掘、爆破、塌方处理、喷锚、支护、衬砌等每个施工环节制订详尽的施工方案,然后又凭着小浪底隧洞施工的经验,出台了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责任到人且进行了施工动员,由于施工措施合理,明挖施工于当年10月顺利完成。

当施工进入洞挖阶段,隧洞掘进至190余米时,洞顶突然出现大面积塌方,由于事先采取了有力措施,数十名施工人员安全撤离。但塌下来的流沙却死死地堵住了前行之路,如不及时处理,施工将无法继续进行,工期势必延长,如果清除流沙,继发性塌方会不会发生?一旦再发生类似情况,轻则伤筋动骨,重则车毁人亡,前功尽弃。当时塌方的恐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他连夜召集技术骨干就近勘察,研究对策,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商讨,决定采取洞身下导洞开挖、扩挖,跟进支护,钢支撑、喷锚支护等多种方式并用的方法,洞身则采用钢模台车衬砌,二次灌浆的施工方案。

天亮了,杨局长站在洞口向装载机手讲解了塌方的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措施,最后他说:“我先上,请大家按计划随我进洞,如果塌方,先砸我!”说罢从容走进险象环生的隧洞。在他的带领下,抢险施工开始有序进行。一连数天,他天天在洞内指挥抢险,哪里最危险、哪里最关键,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同心协力,紧密配合,携手并肩一起度过了20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夜,终于闯过310米的塌方、流沙段。

进入12月,气温降至零下26摄氏度以下,施工还在昼夜进行,机器连轴转,洞内施工三班倒。同时,考虑到隧洞贯通后衬砌施工将全面开展,经理部开始紧锣密鼓地储备衬砌材料,由于缺人,出水口只有一名收料员,为了不耽误卸车,一个多月里,收料员张涛没有脱衣睡过一个囫囵觉。一月至三月初的近一百天里,气温降至-38摄氏度,水窖被冰封,留守人员不得不化雪取水,在荒凉冰冷的沙漠里,在孤独和寂寞中艰难度日。他们苦战一年零四个月,5号隧洞于1999年8月竣工,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

引额济克工程西干渠5号隧洞工程的胜利完工,开创了河南黄河工程局沙漠地带施工的先河,树立了工程局在新疆的企业形象,实现了工程局党委首战必胜,立足新疆,拓展市场的战略目标。

二、挑战大自然

汽车已在沙漠中跑了500多公里,窗外依然是看不到边的戈壁滩,没有绿色,没有人烟。路上几乎没有汽车与我们擦肩而过,苍穹像个巨大的锅盖压在我们的头顶上。远看路的尽头天变的灰蒙蒙的,要下雨的样子,忽然觉得我们乘坐的汽车像个小甲壳虫一样渺小,要是这时候大漠中起风说不定会被刮翻呢,心里竟然有恐慌掠过。我问:“杨局长,你们当年刚到新疆工地时是什么样子呢?”

杨局长说:“初到五号洞工地的当天是傍晚了,下车后大家看到眼前荒凉的情景真疑心走错了地方。”他回忆当年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人迹罕至的大漠,裸露着黢青透红、如烈火炙烤过的沙砾;极目远眺,天无飞鸟,地无绿色,有的队员调侃说:“我们是不是到月球了。”

他们卸下行装,先搭窝棚挖地窝子,忽一阵昏天暗地的大风吹来,灰蒙蒙的大漠天空下起大雨,将大伙儿冲了个晕头转向、措手不及。惊魂初定后清点战场,几间地窝子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几个地窝子,也大半灌了水,衣服物品飘悠其间。饭碗什么的家伙什,也让突如其来的洪水洗劫去不少,而方圆几十里难觅人烟,又何谈添置损失的物品?更严重的是这里无水无电,是无线电盲区。他们吃水要到80公里外的小镇去拉,这些来自黄河边大都市的建设者们,忽然觉得有一种被遗忘被遗弃的滋味儿,孤独寂寞感悄然袭上心头。当然,军令如山,工期一视同仁。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条件下,他们依然重新安家开始了五号洞的艰苦施工,在几乎每天都遭遇风沙袭扰的恶劣的环境里坚持施工已很艰难,而在时常遭受风暴的严酷摧残中“玩细活”,其难其苦就更可想而知了——那不仅是对技术水平、工程质量的考验与挑战,也是对精神的磨砺与生命的锤炼。

杨局长告诉我说,当时施工工地分配来几个大学生,他们毕业后没来得及回家看望亲人就直接到了新疆水利工程工地。风克干渠倒虹吸工程项目副经理李世杰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学校时曾憧憬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设计院里工作。分到单位后,说是去新疆水利工地,当他坐进西去的列车时还在哼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可到工地上一看,新疆的戈壁滩上什么也没有,没有水、没有房子、没有电、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更没有书。吸血的小咬、草瘪子,还没等人站稳,已把腿咬的奇痒难耐了。站到高坡上远望,到天边都不见一棵树。住的地窝子人进去了腰都直不起来。大风呼啸,刮起的沙粒打得脸热辣辣的疼。在来工地时戈壁滩的路上走几百公里都没见一个人——他的第一感觉就是与世隔绝了,今后要在这里过“隐士”的生活。他跟老队员一起建家参加施工,白天是烈日当空的暴晒和缺水的干渴;晚上寂静的旷野上会传来狼凄厉的嚎叫。中午身上的汗水湿透了衣服,傍晚的凉风又把湿衣服吹干,他们因缺水无法洗澡,要洗也要到有人居住地什托洛盖镇,那里距工地有80多公里远,而工期紧他们没有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奋战在工地上。

他苦恼过,寂寞过,不想在这里干下去。但看到工程局项目部的领导和老工程队员都没黑没白的工作,再一想,能在这里搞工程建设,能从一个项目的开始做起做到项目结束,一个流程下来,对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一种检验更是对技术的一种提高。既然选择了新疆,就有始有终努力地工作吧。在新疆的几年里,他参加了635工程渠道、桥梁、涵闸、倒虹吸等标段的施工,尽管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对家庭父母没有尽义务,但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他,使他学到了不少在校学不到的施工技术。他说:“在这里虽然没有都市的灯红酒绿,但这里能看日出日落,能看繁星明月,这‘隐士’的生活挺好的。”

五号隧洞施工期间,杨晓东副局长要去克拉玛依开会,一个年轻学生跑到他面前要求一起去克拉玛依看看,这个学生也是大学毕业直接来到新疆五号隧洞工地的。他是孙洪涛,大大的眼睛,瘦弱的身材很是飘逸儒雅,来到新疆一干几个月从没离开过工地一步,满目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和亚丹地貌陡壁之丘。他平时干活多,话却很少,长期孤独寂寞,使他向往绿树掩映下的马路和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便萌生了要跟杨局长去克拉玛依的念头,当杨局长表示不同意他去时,他连中午饭都没心思吃,躺在床上默默流泪,杨副局长看到此情,理解了他,欣然带他去了克拉玛依。当杨副局长开了几个小时的会,步出会场见到他,问他来克拉玛依做了点什么事时,他说:“我什么都没做,就是坐上了出租车在克拉玛依一直转到现在,看了克拉玛依的柏油马路和高楼大厦,看到了克拉玛依的绿树。局长,我真想站在街上大喊几声。”

冬天来了,工地上的人大多都撤回了乌鲁木齐,现场需要留守值班,孙红涛只身一人留在了工地担起了值班的重任。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克拉玛依油田的送水员两个星期才能到工地送一次水,孙红涛收养了两只小羊羔给自己做伴。深冬季节,戈壁滩上,下了足足二十公分厚的大雪,送水员无法来了,他砸开水窖取水吃,气温骤降到零下30度,水窖冻实亦无法砸开,他就取雪化水饮用,依然坚持在工地值班。几个月的孤独生活使他倍加思念亲人,但这里是无线电盲区,有线电话还没通,他实在无法忍受思亲之苦,冒着大雪,徒步跋涉了四十公里到184师建设兵团团部给家里父母通了电话,表达了自己的思亲之情。

三、八千里外的思念

我们的汽车终于到达了他们戈壁滩上的家,看到整洁的院子里排着一队穿着工装的人,我感到惊奇,就问他们排队在做什么?杨副局长对我说:“大家来工地几年不能回家团聚,中秋节快到了,不能回家过节,只好打电话给父母妻儿送温暖了。”杨局长对我笑笑说:“现在工地条件好了,有线电话通了,但这里就一部电话,人多,所以大家自觉排队打呗。”

我悄悄地走进那个有电话的房间,只见简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部电话,有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正站对着话筒讲话:“我是小文呀。你别着急别生气,我是对不住你和爹妈孩子,可我也没办法呀,工期紧呀,到国庆节渠道要放水的,我不能回去。你多操心吧。工程完工了,我回去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行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愧疚:“给孩子老师说说,管他严点。别让孩子荒废了呀。”后面排队的人说:“完了吗?快些吧。”叫小文的人眼含热泪,放下电话默然转身离去。后面的人拿起电话立刻拨打。

杨副局长走了过来让我们到办公室见一些工地负责人,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的手机响了:“喂,我是小东呀,爸爸你身体好吗?”小东声音有些激动,拿手机的手在微微发颤:“爸,别怪我呀,这段时间招标投标工作忙,没顾上给您打电话,我妈好吗?”接着说:“爸,快过节了,我把钱给你打到您的工资卡上了,省得寄过去您还得跑路去邮局取,多麻烦。”小东停顿下来,聚精会神地听他老爸的电话,我们已进到办公室,只听小东说:“好好,我回去重新寄,还寄邮局。爸爸,这边有事,我挂机了。”他给我们说:他在新疆工作八年回去四次,平时总是过一段时间就给母亲寄钱,这次把钱电汇到了老爸的工资卡上。老爸说他不理解老妈——一年中,他妈妈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晓东的汇款单,每当妈妈看到汇款单总是用手摸几遍反复看几遍,然后拿着汇款单给院里的老太太们说:“我那在新疆工作的小儿子又寄钱来了”别的老太太总是羡慕加称赞的说:“杨嫂福气呀,儿子这么孝敬。”爸爸说得晓东鼻子发酸,说回乌鲁木齐赶紧再通过邮局寄钱,争取中秋节前能让妈妈收到。

晓东局长还告诉我们说:离家远,有时在电话里说不出口的话他就写信给爸爸,有一次一口气写了四页纸的家信,爸爸看后很高兴也很激动。二哥却打电话说:“别以为你寄钱寄信了就了不起,爸妈生病你在跟前伺候了吗?”晓东理解二哥伺候老人的辛苦,也为不能常年守在父母跟前尽孝而内疚,他说,既然选择了新疆,留在亲人心里的也只能是背影。

因为这里远离家乡,很少有人光顾,所以我们的到来令工地项目部的人员非常高兴,晚上在工地的食堂热情地招待我们。我见到了两个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分别是正副经理和总工。我们边吃边说,他们各自谈了来新疆的经历,我被他们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共产党员张遂领1998年来到新疆,2001年被推选为新疆支部书记,1998年6到克拉玛依友谊路桥建设工地,他既是项目经理又是负责现场技术工作的工程师,从七月份的炎炎烈日到十月初的洌洌寒风,在一百多天的突击施工中顾不上自身病痛,顾不上父母妻儿,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工程施工的关键时刻,家里来电话告之老父患病,他在电话里匆忙地向妻子交代了几句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几天里,父亲病重、病危的消息接连传来,他始终没离开工地一步,老父亲不堪病重折磨和思儿心切还是走了,他把痛苦深埋心中依然坚持在工地。当友谊路桥竣工后,克拉玛依市石油管理局为他们请功授旗时,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悲伤和对老父亲的歉疚思念,他独自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拖着疲惫的身子踉跄地走到戈壁滩上,朝着家乡的方向双膝跪地,含泪仰望南天,在心里默默追思自己的老父亲。为了工程,他不能回去为父亲养老送终;为了事业,他把女儿长期寄养在亲戚家;为了事业,工程裁员他亲自辞退了妻子;为了事业,他舍弃了可爱的小家,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四、任重而道远

在新疆的几天里,在杨副局长及项目经理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新疆大地上他们修建的一座座水工建筑物和一条条幸福渠,那些工程像一座座记载着他们丰功伟业的丰碑,耸立在大西北这片广袤的大漠上,诉说展示着黄河人在新疆的艰辛历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我们要走了,带上了他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真情,他们与我们依依惜别。我说要写写他们,肖总工说:“我们没什么可写的,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车子发动了,车窗外他们的“家”渐渐远去,路边那长长的干渠静卧在苍凉的戈壁滩上,杨局长告诉我们10月1日清清的河水就会通过他们修建的水闸涵洞沿着这条渠送到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市,我问杨局长:“你们来新疆后一共承揽修建了多少工程呢?”

杨局长不假思索的一口说出:“八年来一共修建十五项。其中四项工程被评委优质工程。”

“很有成就感吧?哪个工程你觉得最让你和你的队员感到自豪呢?”杨局长说:“那就是克拉玛依市友谊路大桥的建成。”杨局长给我们讲了修建那座桥的情况:

他说,当时克拉玛依市还没有一座桥。那也是全疆最大的斜拉桥。它位于克拉玛依市友谊路南端,横跨穿城河,桥长640米,宽24米,主桥下部采用倾斜式扩大基础,桥台为重力式墩台;主桥上部为预应力斜拉桥,单跨长81.5米,塔高25米,引桥为预应力简支梁结构。1998年6月开工,1999年7月竣工通车。

当时,为配合克拉玛依市局农业开发指挥部“七一”通车的要求,所有参战人员昼夜奋战,四十天完成大桥主体工程,获奖金10万元,克拉玛依市石油管理局指挥部赠送了“中原之师,敢打硬仗。建友谊桥,再立新功”锦旗一面。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

“友谊路桥的建成结束了克拉玛依市无桥的历史”杨局长话语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我接着说:“河南黄河工程局和友谊路桥也会一起被载入克拉玛依市建设的史册的。”杨局长说:“那些都只能说明过去,我们还得在新疆开辟新的市场。这里小型水库比较多,而且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大坝渗漏问题,我们要用锯槽机在这里搞水库大坝基础防渗截渗工程,那将会给新疆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正说的热闹,杨局长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在新疆的和田中了标,杨局长话语中满含喜悦,这预示他的队伍又将踏上新的工程建设征途……

(此文原载2006年7月《黄河报》副刊)

图片

(图片摄影:海怡)

作者简介:李新,笔名海怡。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祖籍山东,现居郑州。散文散见于报刊杂志。海怡崇尚自然,喜好旅游,所写旅游散文分别登载《亚太人文》、《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品》等杂志,其中《我心灵的故园——周庄》在“第二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中获奖,并登载《南方文学》杂志,荣获“2013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实力作家”之誉,所写《踏访凤凰古城》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并获本年度“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之誉。2013年出版《灵台第几重》散文集、并与别人合著出版《原野牧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