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初中生活记(四)
山水之间~董家河
2024-11-17 13:35:11
                   理化老师
​       初中三年,教我物理化学的共四位老师。初二物理是汪发来老师教的。初三物理老师是袁同华。初三化学蔡家营老师教了一小段时间,后来张奎老师一直送到毕业。
​      汪发来是一个挺斯文的老师。说起话来,总是声音不大,慢条斯理样子。坐在教室的中间偏后,要想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内容,确实有点儿吃力。初学物理,容易眼高手低。明明上课听得不错,可是做起题来就容易出错。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课程。如,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难懂的。等到做题时,让你举例子,让你解释一些现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如,浮力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等问题。往往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这个时候,只能靠大量练习习题,进行巩固。我的初二物理学得并不咋滴。
​      上初三了,物理改为袁老师教。袁老师刚过而立之年,教学经验显然要丰富一些。他从不高声大语讲话,上课时总是一板一眼,循序渐进进行。光学、热学、电学。从前到后,由易到难。我学习慢慢有了起色。加上别的学科进步较大,学习劲头很足。过了半个学期的样子,已经不惧怕物理课了。偶尔考试有了进步,也渐渐有了追赶的目标。这且不说。我这里仅仅说一次发生的教学以外的事情——
​       那天,正好上物理晚自习。袁老师可能暂时离开了教室。后排的徐华军不知道从哪里翻来一本《人生与伴侣》杂志。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书刊,就好奇地说,“拿给我看看吧?”刚把杂志放在课桌上,上面用物理书掩盖着,正小心翼翼地翻看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袁老师从身后走过来。“哟,你咋在看这也?”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无法回答老师的问话。好像是做贼一样,脸上热辣辣的。羞愧难当。恨不得从脚下挖个地缝,一下子钻进去。那个时候,我们除了接触课本,租借一些小人书就是很奢侈的事儿。哪有闲工夫,哪有机会接触这些成人杂志?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看成人类书刊了。直到上了师范,街头巷尾书报杂志亭摆放很多杂志,我偶尔购买一本看看,才敢借阅课外书。还有一次,可能是周末补课,生活费暂时没有了。我很无助的样子。袁老师很细心,察觉到我的情况后,主动借给我五元钱。今天的五元钱,恐怕不够一顿午餐。在那时,家长在建筑工地干一天活,工钱1.25元,还要扣除伙食费0.40元。从信阳坐汽车到楼畈车站,0.60元。一个星期十七顿伙食,菜金0.85元。我看到这大钱,根本不敢接。袁老师再三劝我,没有钱,暂时不用还的。我舍不得花,大概用了块儿八角,就变成了零钱。后来,过了好长时间才凑够了,才递给袁老师。可是那不是一张五元钱,而是五角一元两元的零钱。我很不好意思的。
​      蔡老师教化学是老手,经验足,能力强。可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过了三两个星期,化学课就转交给张奎老师了。当时,张老师二十出头。一张娃娃脸,很是可爱。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化学。学校领导有期待,也有顾虑。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热情和干劲,很快赢得了师生的信任。他总是利用空余时间,找自己教的学生,一班抽个几个到自己的卧室抢答。试题可以是写元素符号、写分子式、写化学方程式,计算等等。答题好的,就奖励一只带帽铅笔。我屡有所获,前前后后竟然积攒了一大把铅笔。有这样的老师教,同学们信心十足,到了中招考试,我的化学竟然得了36分(那时,化学满分40分)——一个不错的成绩。信师三年,我已无心学习什么。三年后,当我分配到一所联办中学,第一年教化学,得心应手。在教管站组织的上下学期考试时,全乡八九个班,成绩总在二三名。“三率一平”绝对不弱于任何一个老教师。有一个同学升学考试,化学竟然得了39.8分,差0.2分满分,为他考入理想学校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当然是后话了。
​      三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忆往昔校园生活,倍感温馨亲切。愿这些陪伴着我成长,给予我鼓励,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退休生活愉快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