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将非遗项目经过设计创新融入日常生活中,让非遗与衣食住行结合起来,让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了大众视野。同时,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记录、存储、传播和再创造的过程,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INTRODUCTION
一 · 非遗正在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许多城市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多重非遗体验活动,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游玩,将很多不为人知的非遗技艺搬到大众面前。
像河南非遗美学馆就汇聚了全省多个非遗项目,举办了一场“秋月雅市”——捏面人,品毛尖,打香篆,让市民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文化之深。现场不仅营造了中秋月亮玉兔、桂花树模型和鱼灯、月宫邮局等中秋景观,还有中秋主题凸版印刷体验等互动项目,沉浸感十足。并将漯河陈氏木梳制作技艺、新乡面塑、郑州传统香制作技艺、许昌钧瓷烧制技艺、信阳毛尖制作技艺、商丘传统古法制皂技艺等,都一一呈现在馆内,邀请多位传承人现场展示和讲解非遗知识,并带来了琳琅满目的作品,吸引市民竞相参观、购买和体验。
(图片:馆内体验打香篆的母女|来源:大河美术报)
同时河南非遗美学馆还开展了非遗美育公开课、古曲音乐中秋雅集活动、中秋对诗会,将中秋非遗习俗融入教育与游戏互动,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杭州临平则围绕月饼做文章,将各式非遗月饼玩出新花样。坐落在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的 “塘栖百匠”省级非遗工坊,以杭州老字号“老刀食品”为牵引龙头,以非遗项目赋能文化空间为特色,积极挖掘复原“土灶月饼”的传统风味,致力于恢复“斗月饼”的中秋民俗,每年都会在院内举办斗蛐蛐赢月饼的友谊赛。
(图片:临平中秋民俗“斗月饼”|来源:网络公开)
浙江老字号企业法根糕点,建立了法根糕点博物馆、共富车间、非遗手作学堂、亲子体验中心等多个专属空间,让参观游客“可观、可赏、可吃、可玩、可学”。临近中秋,开办了月饼DIY亲子研学活动,让小朋友们亲手揉面制饼,体验非遗手作的乐趣。
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店迎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盲盒、小卡、集章等形式,联合经典老字号创新推出了一款临平非遗月饼盲盒。同时还附赠中秋民俗小卡,向市民朋友介绍斗月饼、长街宴、看大戏等临平当地的传统过节“仪式感”,新意满满。
(图片:临平非遗月饼盲盒|来源:浙江非遗)
除了吃和玩,中秋“汉服热”也再次升温,走入城市生活。大中小学、幼儿园不约而同地举办汉服表演与走秀活动,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汉服的爆款视频层出不穷,以马面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服饰甚至火到了海外,关于汉服的推介信息也多了起来。有经营汉服租赁的商家直接表示,从临近中秋的前几天数据来看,订单比日常翻了四五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肉眼可见的。
(图片:抚州文昌里汉服活动|来源:网络公开)
“汉服打卡热”在前几年通过网络传播进一步渗透至群众生活,当现象性的狂欢与高潮过后,“穿汉服”成为营造节日仪式感的必备要素,甚至成为下意识的选择,这也是传统服饰与非遗服饰重回大众视野的重要意义之一;让非遗潜移默化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符号,下沉至普通群体,并逐渐扩散海外,成为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强有力的媒介之一。
从南到北,从吃喝玩乐到教育学习,中秋的“非遗浓度”还在不断上涨,节日氛围也在被不断炒热。很多平常难以看到的非遗表演,如火壶、打铁花、鱼灯、烧塔等都相继涌现,这些非遗表演不仅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热点,也为市民的庆祝仪式添上多彩的一笔。其实不止中秋,节日之外的非遗场景营造与更新也从未停止,企业、政府、非遗工作者等都在试图让非遗以更多样有趣的形式与大众见面。
二 · 非遗传承与体验的场景创新
(一)专题节日让非遗浸入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识。
近些年,北京一直在积极拓展非遗的展示方式与传播路径,像今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了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发挥了非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图文展、优秀非遗作品展、“非遗焕新购”、非遗市集等活动,到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文化和旅游体验基地的打造,都甚为引人关注。
(图片: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通州分会场运河龙灯表演|来源:网络公开)
如通州区着力将非遗体验浸入市民生活圈,开办二号码头与漕运码头的“水路”展演、运河书院的非遗法律咨询大讲堂活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非遗文化教育课堂、观景平台的非遗曲艺戏台活动、城市绿心公园举行的非遗守艺人技艺大比武等。通过一系列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带动非遗手工艺品、非遗美食、非遗表演等在各大景区、广场展销和展演,凸显通州特色,展示运河文化,并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集“手艺人”“守艺人”“受益人”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和展示平台。
(二)跨界传播促进非遗年轻化
北京前门有一家泰山皮影体验馆,正将传承600年、古老的泰山皮影融入旅游、科教、互联网、影视娱乐、时尚等新领域。泰山皮影的传承人很早就意识到,要想让古老的技艺更好传承,除了苦练技艺,还要拓展传播方式,营造更加健康的传承生态。
为此,泰山皮影积极打造非遗剧场,把皮影传习馆等展示场所开进了北京前门、泰山岱庙等景区。通过研学游、深度游等体验项目,量身定制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精品研学等体验内容,游客不仅可以观看皮影演出,还能亲自体验皮影制作、剧目编演,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
(图片:前门泰山皮影体验馆|来源: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同时,泰山皮影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先后与游戏公司、影视公司、设计师品牌跨界合作,开发出王者荣耀、梦幻西游、好莱坞电影《大黄蜂》、美的、东阿阿胶等IP的皮影周边,以及皮影小夜灯、皮影定制人物画、皮影屏风等广受市场认可的文创工艺品。
第八代传承人朱玉馨还通过把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Flash动画应用于皮影演出等创新实践,开发了“幕影春秋泰山皮影传播与推广系统”,在首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斩获金奖。
(图片:泰山皮影体验馆的皮影舞台|来源: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三)科技赋能非遗创新发展
当前,众多非遗项目在努力创新产品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更丰富、多元的保护方式。其中,与科技的结合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焕发光彩,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感。以湘绣为例,在研发、生产、销售、保护、展示、宣传等环节都有与科技的融合。
研发环节,与工业设计、纳米材料、轻科技相结合,刺绣指纹笔记本、蓝牙音响等产品让人耳目一新;生产环节,率先定制条码管理软件,正在研究开发AI虚拟材质的运用转化,升级打造生产数字化管理服务和数字化营销综合服务平台;销售环节,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数字渠道,非遗产品可以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扩大市场影响力。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均设有非遗专区,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可以直接在线销售产品,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抖音平台开展的“非遗合伙人”计划、系列化城市文化推广活动等,提高了非遗传播的精准度,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变现能力。
(图片:湖南湘绣博物馆数字馆|来源:湖南湘绣博物馆)
而在保护利用和展示宣传方面,则打造“智慧”博物馆、云上博物馆、移动博物馆等,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湘绣文物图像,沉浸式展现湘绣的历史发展和精湛技艺。总的来说,数字技术在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创新设计等多个维度都为非遗产业发展进行赋能,使其在保护、传承、创新和市场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拥抱数字化,让非遗焕发“年轻态”,不仅是许多传承人正在努力的事业,也是各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探索的方向。
三 · 总结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其活态性,即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就必须将其融入现代生活。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展览、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公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其魅力。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非遗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应与时代同步,与其他文化形态进行跨界合作。比如,将非遗元素融入时尚设计、影视作品、旅游产品等领域,实现非遗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丰富非遗的表现形式,还能为相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手段。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让非遗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共享,为非遗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便利。
(图片:北京非遗体验中心|来源:网络公开)
当然,非遗的传承也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在年轻一代中,非遗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年轻人不仅在了解和参与非遗活动上表现出积极态度,也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传承、创造还是消费,都需要年轻群体的融入。当前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度和参与度正在不断提高,年轻人正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社交媒体、线上课程、线下活动等多种途径,年轻人不仅在了解非遗文化,也在积极传承与传播。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非遗文化有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活”的文化。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方式,不仅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更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能。
从非遗节日、非遗活动、非遗美食到非遗教育、非遗传播、非遗博物馆,还有许许多多种生活化、日常化的路径值得探索。如何合理借用消费热点和年轻人喜好打造合适的传播场景,是非遗活化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继续拓展“非遗+”新场景,丰富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非遗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多层次、多领域的认可。
来源:沉浸城市
非遗热线:010-56883097 13810295118
树立行业榜样 提升企业形象
扩大产品知名度 年度人物影响力
非遗体验地 旅游打卡点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010-5688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