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非对称关系与系统性误判:中澳为何彼此误解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4-09-09 22:46:50

非对称关系与系统性误判:中澳为何彼此误解

作者:潘光逸,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科学院博士候选人。

来源:Guangyi Pan, “Asymmetric Relations and Systemic Misperceptions: Why and How Australia and China Talk Past Each Oth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Published online: July 1, 2024.

导读

2015年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关系达到历史高峰。在此之后,中澳两国关系便开始走下坡路。新冠疫情、华为、经济胁迫等议题更使中澳关系跌入谷底。随着台海以及南海的地缘政治局势渐趋动荡,澳大利亚更是选择制衡中国、配合美国对华的国际竞争。

虽然在此期间中国与澳大利亚尝试进行沟通,但结果却是“鸡同鸭讲”。中国无法理解为何澳大利亚这个与中国“没有历史恩怨纠葛,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完全可以成为相互信任、相互成就的伙伴”的国家会选择与中国交恶,因此对双方关系恶化感到疑惑;而澳大利亚则对中国“有意”忽视其国家利益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中国没能将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态度与立场分辨开来。过去十年间,这种沟通不力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为何中澳两国对同一事件的理解相差甚远?中澳两国对国际政治局势的理解又是如何?目前许多研究所忽略的是,中澳关系本身是不对称的,而这引发了系统性的误判和误解。中澳两国的经济体量、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存在极大差距,身份认知和战略关切也有很大不同。在中澳关系中,中国作为强势方,没有很好体谅澳大利亚的战略自主诉求;澳大利亚作为弱势方,没能使中国感受到充分的国际认可与尊重。

本文将详细探究中澳两国的非对称关系,解释中澳如何解读和回应对方的国际地位与行动。

中澳非对称关系

(一)非对称关系

非对称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因为邻国之间疆域、国力不尽相同。如果两国之间存在明确、相对稳定且不会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并对同一事件存有不同的分析视角,就可称两国间关系为非对称关系。在非对称关系之中,强势方虽然对弱势方有一定优势,但是无法完全主宰弱势方。

促使非对称关系产生的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家视角两种。如果国际环境中存在大国竞争,使某对双边关系处于系统性的限制和压力之中(例如挤压战略空间、产生威胁和竞争等),便可能将这对双边关系转变为非对称关系。而如果双边关系中两国的价值观念、自身定位以及对国际政治的认识存在重大差异,便可能误判对方的战略选择,进而诱发非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有三个特点。首先,关系中的双方必然会由于不同的利益偏好和关系的不对等性产生分析视角差异。为了自保,弱势方需要强势方承认自身的战略自主性,以防止卷入高成本的大国政治博弈;而为了夯实自身地位,强势方也需要弱势方的尊重。第二,弱势方比强势方更加敏感,会更注重分析强势方行为背后的动机。弱势方可能无法承受强势方武断的惩罚,在互动中面临更大风险,因此对外部影响、双方实力差距更加敏感,对其认知中风险与机遇的反应速度也更快。第三,强势方与弱势方的战略重心也不相同。对强势方而言,与弱势方的非对称关系无关紧要,与其他强国的国际博弈才是重点。弱势方只有在涉及强势方的大国博弈时才会备受关注:强势方会视弱势方的表现选择赏罚,有着更大的战略活动空间。而对弱势方而言,国际博弈带来的损失过于惨重,因此更关注地区安全等更为直接的国家安全问题。从弱势方的角度出发,强势方为大国博弈忽略弱势方诉求、即刻改变政策的行为客观上对地区稳定、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强势方并无此意。

可见,非对称关系极易引发对其他国家的误判。强势方针对其他强国的国际战略常常会被其周边的小国判定为针对自身的地区威胁,而弱势方的反制行动也常常被强势方利用作为大国博弈的一环。此举既没有使弱势方获得安全保障,也没能让强势方获得国际认可,反而加重了双方的战略互疑。如果此时又一强国插手其中,则会使局面变得更为复杂:即使弱势方公开表达中立和善意,最终也会不可避免地卷入两个强国的冲突之中,其诉求也会被边缘化;强势方在专心与其他强国博弈时也会逐渐将弱势方的配合与否看做理所当然,进而忽略多边关系的复杂性。

(二) 中澳非对称关系的定义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澳大利亚的实力都不及中国。不过,经济方面,澳大利亚也为中国提供了关键的原材料,中国很难找到澳大利亚的替代品,因此无法完全左右澳大利亚的行动。

政治方面,中国不断参与东盟乃至亚太事务,尝试引领地区发展。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有了更宏大的国际目标,希望在国际政治中提升自身地位和话语权,提出了一系列倡议构想,如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等。这些倡议设计都囊括了澳大利亚及其周边地区。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在2017年的外交白皮书中仅将自身定义为“区域大国”“中等强国”,更关注“印太地区”(包括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的发展。中国的对外战略更具全球性,是国际层面的大国博弈;而澳大利亚的战略更关注地区安全,希望通过遵守规则维持现状。在认知方面,中澳双方也存在差异。

中国对国际局势的理解由本国历史和外交原则塑造,而澳大利亚“与霸权国结盟、与崛起国合作”的外交模式也持续了一个世纪。在上述背景下,中澳两国的系统性非对称关系最终导致双方的战略误判,阻碍了双边关系发展。中国对美国在国际舞台的举动十分关切,但没那么关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又对中国的行动十分敏感。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行为被澳大利亚视为针对自己及周边地区的行动,而澳大利亚选择回击后则被中国视为美国霸权的“帮凶”,进而导致双方关系陷入僵局。

连锁反应:中澳在非对称关系下的认知

(一)中国的外交逻辑:大国外交,弱化小国

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与美国的大国外交总是排在第一位,随后是周边外交,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因此,中国对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关注度不高。虽然澳大利亚也在中国的设计之中,但中国更关注的是国内发展,最重视的国家也是美国而非澳大利亚。

(二)澳大利亚的对华认知:恐惧与疑心

澳大利亚在分析中国时,更多注重中国对地区的“威胁”,而非中国的全球战略以及对美政策。即使在过去中澳关系较为融洽的阶段,澳大利亚也对中国的诸多政策表示警惕。例如,当中国最初提出“一带一路”时,澳大利亚便强调“只配合符合市场需要和国际标准的、有商业价值的投资”,而非完全支持“一带一路”项目。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渐推进,澳大利亚的疑心与戒心更甚。

虽然澳大利亚称不上是“一带一路”的关键环节,中国的主要目的也是增加对西部区域国家的投资,澳大利亚对其西太平洋地区安全的担忧仍然影响了中澳关系。2017年,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虽然谨慎认可“一带一路”的潜在利益,但同时也指出“大型经济战略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出于对这种地缘政治影响的担忧,澳大利亚并没有热情地欢迎中国的倡议,反而开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度。2018年,澳大利亚便表示要为尚未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打造平替选项。

由于担忧中国“冲击”区域秩序,澳大利亚放弃了与中国进一步发展关系,也放弃了中国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在澳大利亚周边地区进一步增强影响力,澳大利亚的焦虑与疑心进一步加重,最终选择在2017年底通过名为“间谍与外国干涉”法案(Espionage and Foreign Interference,全称the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Amendment Act 2018)和“外国干涉透明度计划”法案(the Foreign Influence Transparency Scheme),严格限制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社会接触,如开办孔子学院、设立中文媒体等。同时,澳大利亚也在不断加紧与美国的军事纽带。

中国本想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开展魅力攻势,澳大利亚却认为此举是潜藏在澳大利亚社会中的“幕后黑手”。在中国看来,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这种指控令人震惊、充满偏见,也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因此,中国将澳大利亚的诸多行为解释为受美国指使的打击报复,而实际上这些反制措施是澳大利亚出于对自身安全、区域秩序被破坏的恐惧而采取的对策。

在此之后,澳大利亚开始加强对区域秩序的维护,这种地缘政治焦虑进一步加剧了中澳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导火索当属澳大利亚加入“奥库斯”(AUKUS)。澳大利亚加入“奥库斯”是其对华长期战略疑心的必然,也是追求更多战略自主、维护澳眼中的国际秩序的手段。而中国原本在政治领域对澳大利亚不甚关注,面对澳大利亚此举更是疑惑,只能将其理解为澳大利亚无端泄愤,原本与中国没有地缘联系却要刻意制造争端,辜负了中国多年来为澳大利亚带来的利益。

观察上述冲突可发现,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行为有两层定性:第一,澳大利亚与中国既没有经济纠纷也没有领土纠纷,因此其对中国的指控完全没来由;第二,既然澳大利亚与中国“无冤无仇”,那么澳大利亚对华采取敌视态度便是竞争对手美国指使的。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推进“一带一路”,澳大利亚都不是中国的最高顾虑。因此,在双方关系出现矛盾时,中国通常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对美政策需要,以及双方矛盾与中美竞争间的联系。这导致其容易忽视大国竞争对地区局势的溢出效应,也忽略了澳大利亚自身意志,仅将澳大利亚看做美国的盟友棋子。这种无视加剧了澳大利亚的战略疑心,使澳大利亚愈发恐惧中国的下一步举动。

矛盾的爆发:非对称误判的机理与影响

如上文所示,在非对称关系中,弱势方需要战略自主性,而强势方则追求对自身地位的认可。中澳双方都没能从双边关系中满足自身需求,导致双边关系不断恶化。当前,中澳双方已经陷入系统性的非对称误判,集中体现在中澳后疫情时代的互动之中。

国际政治互动很少出现利他主义行动以及换位思考,这使得误判变得常见且顽固。对于中国而言,澳大利亚的种种行为是其跟风美国的铁证。同时,澳大利亚也没有完全理解中国的全球倡议,将中国全球倡议的开展视为对澳大利亚的新一轮威胁,因此变得更加焦虑不满。“一带一路”本身是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国内需求结合的产物,从中国官方及学界的表述来看,“一带一路”无意改变地区安全局势。然而,在长期战略疑心影响下,澳大利亚无法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扩展至南太平洋地区的意图,进而对中国的行动产生了系统性的误判。

在非对称关系中,强势方有着全球性的战略设计,因此时常忽略弱势方的利益和关切。这种全球战略设计常常非故意地影响到弱势方的利益,弱势方则会将其看做故意冒犯,而不是强势方更宏大战略的副产品。正是这种系统性的误判影响了中澳关系。虽然近期中澳关系缓和,但双方希望进一步改善关系仍然由于系统性误判面临诸多困难。

总结

本文着重解释为何中澳关系陷入僵局。从中澳任何一方的视角出发,对方的行为都十分令人疑惑。这是因为由于国力不同,中澳制定国家战略的方式也不同。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外交政策、国际战略出发点以其他大国为中心,在面对澳大利亚的反制时自然将其视为美国霸权的附庸,忽视了澳大利亚的独立自主追求。

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中等强国,更关注地区安全架构,对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行动十分敏感。中国的全球战略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但在不断紧张的国际局势中,澳大利亚的恐惧不断加深,最终倾向于将中国在印太地区的举动视为针对自己的“威胁”。

中国专心处理对美关系,而忽视了澳大利亚长期以来的安全恐惧;澳大利亚的激烈反应反过来又激发了中国对美国盟友政策的不满。因此,虽然中澳两国的政策举措不一定是针对彼此的,但受制于中澳的非对称关系,这些政策仍然会被判定为恶意举动,而两国彼此真正的意图则被对方忽视。

虽然目前很多研究分析了中澳各自的战略转向,但少有研究分析战略转向背后的战略误解,以及中澳非对称关系对这种误解的推波助澜。在理解了中澳非对称关系以及系统性战略误解的背景后,两国间的一系列问题便能够得到解答。

词汇积累

Asymmetric relations

非对称关系

The great power is the key;the periphery is the priority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

Policy U-turn

政策“急转弯”

Perspective-taking

换位思考

Killing the chicken to scare the monkey

杀鸡儆猴

译者:唐一尧,国政学人编译员,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校对 | 叶诗韵 高锐前

审核 | 李源

排版 | 颜鲁豫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