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洛宁县涧口乡院西村张姓家族
洛宁城事
2024-10-23 17:32:49

图片

明洪武年间,随着洪洞移民的大潮,一位名叫敬先的张姓人家迁居洛宁,是为张姓始迁祖,也是张姓一世祖。这家人在明初居住在洛宁城东、今城郊乡庄上村一带。后历经了五代的发展壮大,到了第六世形成了族兄弟十个人,由此开始兄弟们分散居住,分别散居在洛宁溪村、庄上、宅延、王村、院西等地。

这支洛宁张姓大族家谱在六世祖之前只有每代人记录,而没有上下的直接传承关系。六百多年来,这支张姓大族在洛宁人丁兴旺、遍地开花,成为张姓大族体系中较显赫的一族。今天只介绍我最熟悉的我们院西村张姓一支的基本发展历程。

张姓家族从一世祖敬先到六世祖十兄弟,经历了五代人约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推断张姓兄弟们分散居住的时间大约在明中期正德及嘉靖朝时期,十兄弟中的最小一位、老十名稳落户在洛河南涧口乡的院西村,是为院西村张姓始祖。

农业是古代立国之本,历来是国之重中之重,每一场大的人口迁徙基本都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有关。明初洪洞移是为了均衡全国发展,而具体到每个家族成员个体也不例外,也是为了生存发展的土地。

明初的移民群体在我们洛宁各地开垦了广袤的土地,现在洛河两岸的原区基本都是从明代开始开发,并从那时在洛宁原区逐渐形成了诸如“王村”、“张庄”、“赵沟”等零散村落。一百多年后的张氏家族十兄弟散居亦是这个背景下历史延续的一个缩影。

院西村位于洛河南岸、洛宁和宜阳交界处的南山脚下,发源于南山深处的两道涧河在院西村北汇合往北注入洛河,涧河岸边在唐代建有白马寺,历史上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罕至,是真正的“深山藏古寺”。绕经的涧河名白马涧,只是我不知道是因为寺因涧得名还是涧因寺得名。

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中期,像这些近山的荒原尚未开垦,人烟稀少,而随着张姓人家的到来才开启了规模开发的序幕。张姓人家肯定是最早开垦院西周边土地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又加入另外的杨姓和刘姓人家。

洛宁塬区大部分村庄最早基本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由数家人零星开发并逐渐发展开来的。院西村因位寺院以西而得名,座落在一片乱石岗上,村内现在还裸露着大量的巨石,有些房舍直接座在大石头上,先辈们把无法开垦的乱石岗上建作房舍,把周边能开垦的留作土地,一举两得。

院西村南和村东大片基本农田都在那个年代开始开发,经过后辈一代又一人前赴后继、持续开垦才得以形成后来的规模。过去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凭人工手刨肩扛,能在这样偏僻的荒原开垦出成片的土地,这里面有张姓先祖们祖祖辈辈前赴后继、夜以继日撒下辛劳的汗水。

院西张氏族在迁居院西后的第三代,即第九世辈有叔伯兄弟八个,开始后来的人口大发展,俗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迁居一个地方,再加上有一好的风水地气,就会为一家族增添无穷的力量,怪不得我们的先辈那么迷信风水。

张姓家族在院西四百多年,世世代代一直生活在这里,基本没有外迁户,张姓人家开始走出院西就是解放以后的事了。张姓在院西如今最长一辈是十九世,最勉一辈到二十四世,张姓家族在院西村建有宗祠一座,历史上曾有过一次修缮,二零二二年又进行了翻修。

张姓家族家谱初本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完成,庄上村张氏十八世名重曜是前清秀才,文采不凡,他为张氏家谱做出了重大贡献。民国七年(1918年)重阳节,张重曜游历梅鹿山和院西,在院西村留宿,和同族长者彻夜长谈,参观了院西村张氏宗祠,在他的主持下促成了同族人家向张氏宗祠捐赠土地,使得张氏宗祠院落方正而完整。

张重曜和他的侄子多方奔走搜集,整理出张姓溪村、庄上、院西、宅延、王村等各地总谱,并作序言。张氏家谱流传至上世纪文革运动时期遭遇浩劫,很多老家谱当作封建迷信垃圾被烧毁,有一个名乙未的族人冒险藏匿一本,使得张氏家谱得以幸存。

张氏家谱在一九八六年和二零一二得以二次和三次续修,二零一二年统计,院西张姓共一百五十二户,七百一十人,张姓人口约占院西总人口的半数左右。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客从河洛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