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越多,孩子反而越不珍惜?培养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持久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倾向于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进步或遵守规则。无论是奖励玩具、零花钱、电子产品,还是承诺一次旅行,这些外在的激励手段看似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可能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有效,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为何物质奖励越多,孩子反而可能越不珍惜,以及为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为持久和重要。
物质奖励的短期效应与长期隐患
短期效应: 物质奖励确实能够在短期内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当一个孩子知道完成某项任务后可以获得心仪的奖励时,他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提升孩子的表现和动力,让家长和老师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长期隐患: 然而,长期依赖物质奖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孩子可能逐渐将学习和努力与奖励直接等同起来,形成一种“我做事就是为了得到奖励”的心态。一旦奖励不再诱人或者奖励被取消,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热情。其次,过度依赖物质奖励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外在驱动的人格特质,即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外在认可而非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特质可能阻碍孩子在未来生活中形成自我激励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奖励机制下的“动机扭曲”
心理学研究表明,频繁使用物质奖励可能会扭曲孩子的内在动机。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因为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而从事某项活动的倾向;外在动机则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的倾向。当外在奖励成为主要驱动力时,它会逐渐削弱甚至取代内在动机,使得孩子不再享受活动本身,而是仅仅关注于奖励的获取。
例如,一个原本喜欢阅读的孩子,如果每次阅读后都得到零花钱作为奖励,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开始质疑阅读的乐趣,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获得金钱上。一旦零花钱的奖励停止,他可能会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
培养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与外在奖励相比,内在动机更加持久且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内在动机强的孩子,往往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对挑战的热情或是个人成长的愿望而努力学习或探索。他们享受过程,不畏失败,能够从每一次尝试中学习和成长。
如何培养内在动机:
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允许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的自主权,比如选择学习的主题、决定如何安排课余时间等。这种自主感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内在动力。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孩子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成绩或成果。通过正面反馈,强调努力的价值,帮助孩子建立“过程导向”的思维模式。
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鼓励尝试和接受失败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批评,从而更愿意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提问、讲故事、展示新奇事物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源泉。
树立榜样和示范:家长和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示对学习和探索的热情,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让他们看到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的手段。
结语
物质奖励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刺激孩子的行为改变,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长期依赖物质奖励可能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影响他们形成自我激励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相比之下,培养内在动机,让孩子因为热爱而学习,因为成长而快乐,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当重视并努力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自由探索、勇于尝试、享受过程的学习环境。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有无外在奖励,都能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成为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