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较” 却无处不在,它像一座无形的大山,重重地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让他们在追逐他人的影子中逐渐失去自我,无法自由地成长。
在家庭里,父母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作比较。“你看邻居家的小明,成绩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呢?”“你瞧表妹多听话,你总是这么调皮。” 这些话语就像一根根刺,扎在孩子的心上。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认为满意的成绩单回家时,家长却因为不是第一名或者没有达到其他孩子的高分而面露不满。这种比较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原本对学习或者其他事物的热情也在一次次的比较中被消磨殆尽。
在学校中,老师的比较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次考试后的排名,各种竞赛中的奖项评选,都是一种比较的形式。成绩好的孩子被视为榜样,而那些成绩稍差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孩子则被放在了被忽视甚至被批评的位置。例如,在评选优秀学生时,往往只看重成绩和少数几个既定的标准,那些有独特才华但成绩不是最优秀的孩子很难得到认可。这种单一维度的比较让孩子认为只有符合某种固定模式才能获得肯定,于是他们努力去迎合这种标准,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这种 “比较” 文化的盛行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节奏,但在不断的比较中,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差距。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内向,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再次失败而遭受更多的比较和批评。而且,比较还会破坏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当孩子们被教导要与他人竞争、比个高低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从伙伴变成了对手,彼此之间不再愿意分享和互助,而是充满了嫉妒和敌意。
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以 “比较” 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让孩子自由成长。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和进步,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努力时,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看到他们的付出,比如孩子认真完成了一幅绘画,即使画技不是很成熟,家长也应该表扬孩子的用心和创意。老师也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不同特点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不是仅仅以成绩来评判优劣。例如,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有艺术特长、体育特长、组织能力强等不同特点的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别让孩子在 “比较” 的重压下失去自我,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由成长,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光彩,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像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无需与其他花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