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杜威 “教育即生长” 对比朱熹 “格物致知”,哪个强?
山中闲客
2025-05-23 12:43:06
教育就该像杜威说的‘教育即生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发展!” 教育创新研究员小陈猛地拍了下会议桌,平板电脑上的教育案例资料差点滑落。
“朱熹‘格物致知’才是治学正道!” 国学教授老周涨红着脸反驳,手中的《四书章句集注》重重砸在桌上,“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穷理明德,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我们学校推行项目式学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这就是‘教育即生长’的成果!” 小陈调出学生的项目报告,语气激昂。
“去年我们开设的‘格物’课程,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深度远超预期,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老周将学生的读书笔记摔在桌上,纸张哗啦作响。
会议室里气氛剑拔弩张,这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激烈争论,恰似一道闪电,照亮了杜威 “教育即生长” 与朱熹 “格物致知” 的理念迷雾。在教育的漫长探索中,究竟哪种理念更能引领学生成长,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杜威的 “教育即生长” 理念,强调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儿童当下生活的过程,是个体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杜威认为,儿童如同植物,教育应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其内在的能力和兴趣自然生长。在芝加哥实验学校,杜威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学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设置烹饪、木工、园艺等课程。在烹饪课上,学生们学习食材的搭配与火候的控制,其中涉及数学中的比例计算、化学中的物质变化;在木工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切割、组装,理解几何图形和力学原理。例如,当学生们制作一个木制书架时,他们需要思考如何设计结构才能稳固,如何根据空间尺寸进行切割,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教条,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 “生长”。


朱熹的 “格物致知” 理念,源自儒家经典《大学》,其核心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穷尽其理,从而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人们需要通过 “格物”,即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一事一物中推究出普遍的道理,最终实现 “致知”。在古代书院教育中,“格物致知” 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们研读儒家经典时,不仅要背诵文字,更要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例如,在学习《论语》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时,学生们需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探讨学习与复习的关系,思考为何学习会带来快乐,通过不断地思考与探究,领悟学习的本质和意义。此外,朱熹还强调 “格物” 不仅限于书本知识,也包括对自然现象、社会事务的观察和研究,通过广泛地接触事物,积累知识,提升道德境界。
从教育实践的效果来看,两种理念在不同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杜威 “教育即生长” 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成效显著。在现代的 STEM 教育中,许多学校借鉴这一理念,开展跨学科项目。比如,在 “设计可持续城市” 的项目中,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设计城市的能源系统、交通网络和生态环境。他们通过实地调研、模型制作、数据分析,不断尝试和改进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被充分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由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
朱熹 “格物致知” 理念在传承文化经典和培养思辨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在当代的国学教育中,教师们引导学生运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研读经典。例如,在讲解《道德经》时,教师会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文本,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探讨 “道” 的内涵和意义。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深入理解经典中的哲学思想,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此外,“格物致知” 所倡导的对事物深入探究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
然而,两种理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杜威 “教育即生长” 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关注实践而忽视基础知识系统学习的问题。由于强调在生活中学习,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此外,这种教育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朱熹 “格物致知” 理念在现代教育中面临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挑战。其理论体系基于古代社会背景,部分内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同时,“格物致知” 的学习过程较为漫长,在追求效率的现代教育环境下,难以完全照搬应用。
杜威 “教育即生长” 与朱熹 “格物致知” 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在现代教育中,可以将 “教育即生长” 的理念作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同时融入 “格物致知” 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思考,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思辨能力。例如,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体现 “教育即生长”),同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体现 “格物致知”),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杜威 “教育即生长” 和朱熹 “格物致知” 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不能简单判定哪个更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教育实践中各有优劣。在当今教育发展中,我们应取二者之长,将它们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培养出既有实践能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思辨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文章从理念内涵、实践优势、局限性及融合方向对两种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若你觉得案例不够丰富,或想调整论述角度、增减字数,欢迎随时和我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