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杜福建 牛靖童
11月24日,在桐柏县西十里村的养蜂基地,一个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草林间,蜜蜂在其间来回穿梭,忙碌而有序。头戴防蜂帽的蜂农刘红立正专注地收割着蜂巢,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我们的蜂蜜一年只割一次,今天预计能收割1000斤左右,每斤批发价可以卖到50元。”刘红立告诉记者,“今年的总产量接近2000斤,收入能有10万元左右。”
今年56岁的刘红立是桐柏县城郊乡吴湾村人,他与蜂蜜的结缘可追溯至30多年前。那时,他经常跟在父亲刘可翔身后,上山采收野蜂蜜卖钱,勉强维持家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鼓起勇气,开始尝试自己养羊和养蜂。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至2003年间,由于蜂蜜价格低迷,他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对蜂蜜的热爱始终无法割舍,2003年,刘红立毅然决定重返家乡,重拾养蜂旧业。
“养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红立感慨地说,“最初由于缺乏经验,养的蜂不是生病死了,就是被胡蜂咬死了,赔了不少钱。”2008年,他在桐柏县与湖北省交界的山坡上养蜂期间,因为不懂技术,近50箱蜂全部染病死亡,损失惨重,这是他养蜂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他没有被击垮,反而从中吸取教训,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第二年,他重新在山上收了30箱蜜蜂,凭借着辛勤的努力和当年的好年景,不仅蜂蜜产量高,收入也大幅增加,这让他树立了靠养蜂致富的强大信心。
刘红立告诉记者,天旱少雨的季节会影响蜂蜜的产量,而人工管理也极其重要,照顾不当会使蜜蜂患病而死亡,有时大胡蜂撕咬中华小蜜蜂,也会导致蜜蜂大量逃亡,最多的一次逃走了6箱蜜蜂。2016年,刘红立经人介绍加入了河南省蜂业商会等养蜂交流群,通过网络与各地交流养蜂经验、蜂病防治技术、市场销售信息等,不仅丰富了技术经验,还减少了养蜂的各种损失。
谈起养蜂带来的收获,刘红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前些年市场形势好的时候,我一年能挣十几万元呢!”随着收入的增加,刘红立不仅盖起了9间平房、买了轿车,还在孩子成家时为他们购置了婚房。一家人的生活就像蜂蜜一样,越过越甜。
刘红立不仅自己养蜂,还积极带动乡邻发展养蜂事业。村民刘保国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我家原先种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6年开始跟着刘红立学养蜂,现在已经养了60多箱蜜蜂,年收入有10余万元,还在县城买了房子。”刘保国说。
此外,刘红立还帮助湖北随州的村民黄海军走上了养蜂致富之路。
2022年10月,刘红立成立了桐柏县刘哥蜂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6人,年养蜂量达300余箱,年产值60万元以上。这些蜜蜂养在深山,采得百花酿成蜜,取名为“山晕子”牌土蜂蜜,因蜂蜜颜色纯正、口感醇香而深受市场青睐,远销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地。
展望未来,刘红立信心满满:“‘甜蜜’生活贵在坚持不懈。我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再发展3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带动更多乡亲养蜂致富,持续打响‘山晕子’土蜂蜜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淮河源头、桐柏大山中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