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世界成世界,让教育赋予自然底色,让一切自然而然。
翻开卢梭的《爱弥儿》,让我仿佛冲破现代文明的枷锁,走进一片还没有被规训过的教育原野。书中卢梭对自然教育的生动诠释,像迷雾林中投射的缕缕微光,照亮了当今学校教育中一些亟待突破与改变的困境与难题。下面我将从核心理念、实践路径、终极关怀、现实关怀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教育感想。
一、核心理念:回归自然人性的教育哲学
(一)把握规律,自然生长
走进《爱弥儿》,卢梭“归于自然”的思想像火花般在心间炸开。这一思想给我带来了诸多思考,比如,在追求标准化、制度化、效率至上的当下,如何让学校教育褪去工业文明的冰冷外衣,回归生命生长的本真呢?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儿童过早地被教授太多不符合他们认知发展阶段的知识,比如: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时有发生。而卢梭对这种现象早有批判,他反对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正如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能跨阶段,强行灌输不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这样强行播种,最终只会导致颗粒无收的结局。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自然的节奏中成长,发展自己的天性。这种理念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得到了传承与创新,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这与卢梭的思想一脉相承
(二)教书育人,育德为先
卢梭提到“有自由而无道德,自由就不能继续保持”,可见他十分注重公民美德。他认为道德的培养优先于知识的习得,这与儒家“立德树人”的理念产生了可以跨越时空的共鸣。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德育不单只是空洞的显性说教,更应该是能寓于生活中,从“生活德育论”的角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比如,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走进烈士陵园、社区、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服务,培养其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路径: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构建
(一)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生活,才是我想教给他的本领。在传统教育中,个别学校存在完全的“纸面教育”“纸面测试”,学生只会一味地死记硬背,而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要做的就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技能和生活本领。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我们积极探索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积极响应省、市政策,在校内开展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寻找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谈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家校社一体,协同共育
孩子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才是最完整的教育。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可见家庭、学校、社会在儿童的成长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关爱和言传身教对于儿童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孩子提供专业海量的知识、教会他们掌握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而社会则为学生提供生存、实践、发展的平台,也是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人是社会人,他一生都处于社会中,处于家庭中,都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唯有家、校、社携手共育,才能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三、终极关怀:教育公平的平民化叙事
卢梭说过:“我认为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美好的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要确保公平、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这向我们诠释了,教育应该贯穿人们一生。而当今社会除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有在职教育、继续教育、老年大学等,使理论照进现实,为公民提供了教育的“终极关怀”。
同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未来理想的国家是能够照顾贫苦大众,尤其是建立平等的教育制度,
在教育平民化的当代,教育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更具普惠性。社区教育、在线教育、夜校等资源,为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四、现实反思:理想落地的困境与突破
(一)大班额教学困境
目前,一些学校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进度,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文化惯性的突破
当今社会,家长焦虑、内卷,害怕孩子落后同龄人,给孩子报辅导班,导致学业压力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突破这种文化惯性,我国创新地提出“双减”政策,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合上《爱弥儿》,他笔下的自然教育图景与当下教育的现实画卷交织碰撞。我深知让教育回归自然的道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怀揣初心,不断探索实践,一定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更加多元、公平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自然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6期11班刘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