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实践探索 |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浅析
顶端仰韶文化研究院
2024-09-16 18:28:39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农村脱贫攻坚整体性实现,但部分与个别返贫或有重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既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又是在更高质量和标准上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农村并未排除在外并且必须在内。目前还未迈向小康的农村,或者说是未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要么是缺能人要么是没产业,实质是未能很好挖掘在地文化和所在地资源价值,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产业化发展;关键是缺少发现在地文化和所在地资源价值的“慧眼”及变现“产业化”的路径。

城市和乡镇之所以演变成就目前现状,均是由在地文化或所在地资源的缘故。农村村庄的在地文化和所在地资源的在地属性更具体更明确,需要深度挖掘的专业性以及产业化的商业模式,即立足现实无中生有,尤其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更要有文化发现、旅游理念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既然是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当然强调在地文化和所在地资源的唯一性或是区域的专属性,就必须排除文化应用的同质化和资源开发的简单模仿。换言之,独到和唯一才有项目的生命力和商业的核心竞争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才能成立。这也是诸多文旅项目失败或夭折的关键所在。

 所谓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就是以做文化旅游项目的理念,推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简单地排斥文旅项目赋能乡村振兴不具有科学性,因为文旅项目本身就是产业形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并不排斥加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是孵化加工业和制造业的源头活水,因为好的文旅项目更需要在地属性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唯此才能避免全国景区文创的同质化和消费配套供应的简单化,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才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或全国性价值所在。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立足的前提是乡村资源,实现的形式是文旅项目,成立的关键是运营思路,核心的路径是商业模式。说的是乡村资源,其实强调的是具有专属性的乡村在地文化,如果其他自然资源以及因居民而衍生的物质资源丰富就更具有可开发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宜实施文旅项目,或者说是以文旅项目理念切入的形式带动乡村产业振兴。这里说的“文旅”,是以文化资源属性为先导来梳理核心旅游产品的呈现形式,做到以文化为灵魂,来确保乡村振兴文旅项目的差异性,增强核心竞争力。文旅项目成功的底层逻辑是“把人吸过来”“让人留下来”“让来过的人愿意再来”。乡村文旅项目决不是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也决不是农村人居工程提升项目,因为文旅项目强调的是旅游作为产业业态的形式呈现,当然如果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来做乡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则会大幅度提升投入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价比。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运营思路和商业模式,需要综合乡村在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乡村旅游业生态链条的构建、乡村资源商业化模式重构等等,并非单一的盈利模式呈现。

 衡量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成败的标准,是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但应该有两个关键性的指标。首要的是村集体的收益情况。也就是说,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要保证村集体的收入有明显增加并具有可持续性。凡村集体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文旅策划一定不可能是个成功的案例。其次是村民的收益情况。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后,村民的实际收益增长率不仅要大幅高于村集体的收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村民的综合素质也要有大幅的提升,诸如农民集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程度,农民个人的知识素养、团体意识、专业技能、文化生活、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等。

决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成败的标准,也是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但也应该有两个关键性的指标。首先是农民参与与否。农民的参与程度,主要表现在农村闲置或未利用的资源,在实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后的资源价值变化的大小;农民参与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创业,是否实现了农民综合收益的最大化。其次是文旅产业的带动力的大小。主要表现是是否具有产业带动效应,是否对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有贡献,是否形成了新的加工业和制造业,甚至是形成了新的招商引资的聚集效应。

 综合以上思考分析,个人认为在乡村振兴推进“千万示范工程”的背景下,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势在必为大有可为。办法是户为股东、人变员工;路径是文化演绎、景区运营;方向是经济合作、收益共赢;措施是村庄做舞台、设施变道具、村貌成背景、文化是内容;手段是因势而为、因陋就简、因材取效;目标是村庄变美、居民向好、财富增多;在守牢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杨鸿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