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李健全:一线教师看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的典型特征
杏坛厉心
2024-10-04 09:54:15


文章来源:李建全  璀璨冒险人

在理解大单元的过程中,很多一线老师存在疑问,教材单元不就是大单元吗?大单元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新教材中现有的单元划分更加清晰,但还不能与大单元划等号。教学中的单元大多是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料的汇总集合,遵循的是学科逻辑。不同于教材中现有的单元,大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或学习故事,是一个微课程。既然是微课程,就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所以说,大单元(又称课程单元)是一种"素养"单元,而不是"内容"单元。 "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课程单元与建筑单元做过类比,认为课程单元是以大观念、大情境、大任务统整课程内容,而不是课程内容本身。所以说,教材中的现有单元是一线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基础。


在我看来,大单元教学的典型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单元教学要指向大观念的形成。大观念(big idea)是舶来品,在传统的教学语境中,我们更愿意表述为单元立意或单元的育人价值。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初中思政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因此,与物理化学中的大观念不一样,思政学科中的大观念更倾向于是一种价值观念。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自觉认同并主动践行这一单元的大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大观念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结构化,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指向大观念的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知识技能是基础,大观念是目的。教书是为了育人。"需要指出的是,大观念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不是教师告知学生的,其实教师这样做了也没用。因为大观念是不可被告知的,只能是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建构起来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课时一课时的上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来个单元总结,形成的是单元知识结构。站在学生的视角,这能否做到单元内容的融会贯通,进而生成概念性理解,不好说。因为学生在平时学的太碎了,碎片化的东西集合起来仍然是碎片化的东西,有形无神。学习笔记做的板板正正,认认真真,但掌握的是死知识,既不能解题,也不能解决问题。

二、在大单元教学中,既然是为"大观念"而教,那就要从大处着眼设计大单元教学。从大处着眼,首先需要教师做到创设大情境,我眼中的大情境应该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整合性的情境。因为真实,所以学生充满着探究兴趣,能感知到学习的意义。因为整合,所以大情境中蕴含着多样的探究内容和多维的探究角度,可以形成序列化的探究任务,能够让学习持续探究下去。寻找合适的大情境不是一件的容易的事儿,难就难在既要与单元内容相契合,又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其次基于大情境设计大任务,适切的大任务自然蕴含在大情境之中,大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单元的基本问题或本质问题。大任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可以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子任务。其中,子任务的设计不是线性的,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逻辑进行设计的,是生成式的、动态的。此外,子任务之下应是一个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按照张华教授的建议,子任务的设计可以遵循探究六循环的模式:进入探究-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深入探究-梳理结论-知行合一。探究六循环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灵活调整,不必固执死板。

三、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学科大观念)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根本途径。无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多么精致,如果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没有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优化与转变,一切美好的设想都是空想。为什么这么说呢?传统课堂中的教与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严格的课堂组织为保障,学生以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结构为主要目的,最终服务于考试评价。在原有注重复述、再现课程内容的考试评价时代,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因为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但在注重概念性理解的时代,学生要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学科观念解决问题的素养,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中培养不起来的。这种素养只能在做事(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养成。做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科实践,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无论是哪个学科的专家,学科实践的核心一定是(合作)探究,注重深度体验,经历知识产生的完整历程,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建构认识与理解。今天听大单元教学的课堂,就要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动"起来,动嘴、动手、动脑、动心。一动不动的课堂,不是素养导向的课堂。大单元教学,倡导"致广大而尽精微","精微"就体现在每一节课的"学科实践"设计中去。

四、大单元教学,不是让学生默默的学习,偷偷的掌握,然后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而是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就能通过真实性表现任务,让学生的素养得以表现出来,并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从而让老师知晓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教师的评价与指导。如何让学生的素养表现出来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科大观念设计表现性事件或表现性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口头作答、课件分享、作品呈现、模型制作、举例论证等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解。这就是表现性教学观。认知性学科表现着上,表现性学科理解着上。所以,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就要考虑给学生表现理解的机会,通过给学生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任务或项目,让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探究中去,在做中学,合作中学,创造中学,让学生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实现学习任务、教学任务与评价任务的一体化设计。在任务设计的基础上,量规设计就很重要,它是教师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在大单元教学中,有些量规可以提前给到学生,发挥"评价是为了学习"的引导作用,有些量规需要教师内化于心,便于在与学生对话、交流、追问与引导中,推动学生观点的迭代与理解的深入。

说实在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深刻领会大单元教学典型特征中的某一个特征,课堂教学都会有很大的改变。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堂依然还是不常见。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