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胶东文学》2024年第8期|王昆:去往马攸木拉(节选)
中国作家网
2024-10-24 09:28:26

王昆,解放军现役;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中短篇小说集《卓玛戴着红珊瑚》、散文集《喜马拉雅:一部古海的和声》等9部。

“一路上起起伏伏,经过一处坡度不算很陡的垭口时,我们的车体突然后滑。驾驶员急忙拉住手刹跳下车,把三角木垫在左前轮下,才止住车辆后滑。此时,车体已经偏向,车尾后便是几百米的长坡,一旦滑落,后果不堪设想。现实是,无路可走,但又不能不走。临近午夜,天空又飘起雪花,救灾指挥部发来电令:‘灾区情况万分火急,全员火速驰援!’部队指挥员迅速召集营连干部,简单分工后,带一个连先行出发,后续梯队间隔半小时出发。我们走到半山腰,刚刚抢通的道路已经消失在茫茫风雪中。车队被迫停止前行,大家焦急地期盼风雪赶快过去,但风越刮越大,雪越下越急,没有一丝要停的迹象。

“风雪中,军令如山。然而,走,山高坡陡,风急雪大,一不小心就可能车毁人亡,怎能拿官兵的生命去冒险?等,兵力短缺,一线告急,稍有拖延就可能贻误最佳抢救期,孰轻孰重?在北斗手持机上,指挥员一笔一划写下:人车分离,按时到达!于是,在海拔5776米,在肆虐的暴风雪中,我们开始了近二十公里的高原行军。防寒面罩上的雪化了,转瞬凝结成冰,战友们在风雪中急促呼吸着,相互鼓励着,艰难前行着。各班排每隔几分钟就点一次名,怕有人跌入雪坑,滑落陡坡。有一个身体不适的战友走不动了,周围战友赶紧卸下他身上的装具,背起他身上的物资,用背包绳把他拴起来拉着走。翻过山口向下走的时候,有的战友为了节省时间赶上队伍,直接从雪坡往下滑。寒风呼啸,脚步蹒跚,耳边不时传来低沉的相互鼓励。最后大家靠着手势相互提醒扶持。人在疲劳的时候,高原反应会占上风。那时我们所有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嘴唇发紫、喘不上气等症状,但没有一人停下脚步。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镌刻在书本中的‘信念’‘牺牲’‘奉献’并不虚无,那些口口相传的‘爱国’‘忠诚’‘无畏’从来不曾消逝,战友之间的兄弟爱、团结力从来都未走远。每个人更加坚强,没有险关能够阻挡脚步。

“我们在前面,车队在后面。不大会儿,我们过了一道铁桥,当地人叫它‘一号铁桥’,桥下三米就是湍急的河水。这种桥,桥梁载重不会超过二十吨,但十辆平板拖车加上工程机械,每辆都在四十吨以上。前方对讲机传来信息,二号铁桥载重吨位更小。显然,用平板车拖工程机械已不可行,只能让工程机械下平板机动,自行过桥。车队调整至河床开阔处,直到晚上十点才做好一切准备。让人担心的情况又出现了,所有机械都打不着火。指挥员让人取出准备好的低温启动液,喷到挖掘机的空气滤清器上,反复试了几次,还是没打着。老练的驾驶员用明火加热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也不见效。最后,一名班长提议:‘把我们的氧气先给机械用吧!在这地方,增加发动机氧气摄入量指不定就能打着机械了!’把氧气给机械用,倒是个办法。可氧气如果给机械用了,我们怎么办?在5300米以上的高原,氧气就是‘救命丸’,十台机械需要的氧气量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指挥员有些为难。但救灾的任务等不了。我们拿出一个氧气瓶,用一个鼻吸管插进空气滤清器进气口,打开开关,边通气边点火,试到第5次的时候,挖掘机打着了火。大家再也顾不上什么高原反应了,欢呼雀跃地拿着氧气瓶、氧气袋,爬上各自的机械操作起来。‘轰隆隆’,不一会儿,八台机械打着火顺利下了平板拖车。一台挖掘机因点火启动次数过多,导致电瓶亏电,最后采用外部启动的办法进行强制启动。还有一台推土机滤芯堵塞,我们用‘打吊瓶’的方式,拆掉进油管插到油桶实施应急供油。”

……

完整作品请阅读《胶东文学》2024年8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