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甲骨四堂”之郭沫若:见微知著的甲骨学大家丨了不起的甲骨文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8-28 10:04:18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在甲骨文研究中,“甲骨四堂”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郭沫若,被誉为“百科全书式”文化巨匠,非古文字学科班出身的他,靠什么位列“甲骨四堂”?

郭沫若研究甲骨文起步晚、贡献大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

郭沫若是学医出身,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他弃医从文。

1926年,郭沫若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遭到通缉。1928年,为躲避通缉,他远赴日本。

1928年6月,郭沫若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中,首次读到了罗振玉编著的《殷虚书契考释》一书,萌生浓厚兴趣,由此开启了甲骨文研究。他经常去藏书颇为丰富的东洋文库,将其所藏的大量甲骨文、金文著述一一通读。

接下来,郭沫若走访日本的甲骨收藏者,把看到的甲骨藏品都拓印下来,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起步虽晚,但他凭借前人丰富的研究基础,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郭沫若认为,考释甲骨文是为历史研究服务。因此,要通过甲骨文研究来研究殷商史,进而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他在1931年版的《甲骨文字研究》序中写道:“余之研究卜辞,志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之起源,本非拘于文字史地之学,然识字乃一切探讨之第一步,故于此亦不能不有所注意。”在1952年版的《甲骨文字研究·重印弁言》中他写道:“这些考释,在写作时,是想通过一些已识、未识的甲骨文字的阐述,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郭沫若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史实。例如,他通过对《殷契萃编》第1468片的细致考察,首次揭示了甲骨文中存在习刻的现象。

郭沫若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将甲骨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他完成了《卜辞通纂》《殷契萃编》《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著作,并主编了《甲骨文合集》,还对甲骨文字进行了深入考释,探讨了殷代尺制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著作中选取各家所藏甲骨珍品,其中有不少是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未见过的,其史料价值无可替代,且他对甲骨文字的考释有很多新见解。比如,《卜辞通纂》正编共选甲骨800片,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杂纂等八类加以考释,这样既可以使读者全面系统地认识每一类甲骨文的内容,还可以从每项卜辞的内容里了解殷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1937年出版的《殷契萃编》,是郭沫若从上海一位大收藏家收藏的甲骨中选出1595片精品编纂而成的,且书中他对每一片甲骨都作了考释。

此外,郭沫若还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期和断代研究,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框架。

郭沫若在甲骨缀合方面有多维度贡献

在甲骨学研究领域,甲骨缀合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郭沫若在甲骨缀合方面的贡献是多维度的,他不仅开创性进行甲骨遥缀,还实现了多片缀合,并推动系统缀合的发展。

甲骨遥缀是一种将分散的甲骨残片根据字体和内容推断其原始连接,并尝试将它们重新组合的方法。郭沫若在1931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中,记录了他对一版干支卜辞进行遥缀的情况:“其一分为四行,横行,已破碎不全,仅存大小二片而不相连接,然由其字体与干支之排列确可知为一片之折。”

甲骨多片缀合的难度很大。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一书中写道:“其已见著录者,由二以上之断片经余所复合,亦在三十事以上。中有合四而成整简(《卜辞通纂》596)、合三而成整简(《卜辞通纂》259)、合二而成整简者(《卜辞通纂》730),均为本书所独有。”

郭沫若极大推动了系统缀合的发展,他的《卜辞通纂》一书出版时,已经缀合了30余版甲骨,他在序言中指出,本书仅就新资料和断片缀合,“似已可要求其独立之存在矣”。随后,他发表《断片缀合八例》,在《殷契萃编》中又缀合甲骨百余版,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

郭沫若的精心缀合,让不少分离于各书的甲骨得以合为“一家”,为甲骨文和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经他缀合的甲骨成果,也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百片甲骨故事会

社交平台掀起甲骨文创作热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甲骨文版扑克牌游戏怎么玩?如果让商人写流行歌曲的歌词,他们会如何落笔?

如今,“高冷”的甲骨文在自媒体创作者们别出心裁的创作引导下,受到网友们追捧,成为各大社交平台新的流量密码。

去年年底,短视频博主“博物汉字”发布的作品《用甲骨文还原三千多年前商周两军对垒》在互联网上爆火,播放量高达1500万次,成功出圈。

视频中,由甲骨文组成的步兵、战车、战象整齐划一,列队前进,配上震撼紧张的BGM(背景音乐),让网友直呼:“仿佛看到了闻太师霸气回朝的场面!”视频的结尾,作者还贴心地标注了由甲骨文组成的“演员表”,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视频中出现的每个甲骨文。

“博物汉字”还结合社会热点,推出“甲骨文版‘科目三’”“用甲骨文的方式打开《西游记》”“当3000年前的甲骨文遇见奥运”等,受到网友好评。

如何让冷僻的甲骨文更好地被大众认识和喜爱?“博物汉字”内容运营负责人黄丽洁认为,只有让甲骨文接地气,才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

黄丽洁说,在拟定选题时,会优先考虑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用甲骨文的方式打开《西游记》’,即便观众一开始看不懂视频里每个甲骨文的意思,但《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样就能让大家很容易参与进来。如果只是单纯的识字视频,可能大众的接受度就没那么高”。

在甲骨文自媒体博主李右溪看来,要想让甲骨文触达更多受众,关键是让知识与当下的人产生联系,简单来说,就是用现在的话讲过去的事。今年的七夕节,她就以“来自3000年前的恋爱小贴士”为题,讲述了甲骨文中记载的武丁和妇好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方式,能让古老的汉字更加通俗易懂,让我们与古人产生共鸣。”李右溪说。

细心的网友发现,在“博物汉字”大部分视频的结尾,都会标注视频中哪些甲骨文是尚未破译或存有争议的。黄丽洁告诉记者,作为甲骨文科普创作者,学术的严谨性是必须遵守的底线。

“同一个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我们团队手头常备刘钊老师的《新甲骨文编》和最新版的甲骨文常用字典。此外,我们还经常使用安阳师范学院打造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检索甲骨文,最大程度保证视频内容的准确性。”黄丽洁说。

在广大甲骨文科普创作者中,也不乏专业研究者。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航福在顶端新闻平台上开设专栏“甲骨文里的二十四节气”,从字形演变和发展脉络的角度,为网友科普二十四节气由来。

齐航福认为,甲骨文的普及与推广非一日之功,在自媒体创作者热情参与的同时,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更要积极加入传播队伍,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推动甲骨文的传承。

文物小档案 妇好鸮尊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器身铭文“妇好”,造型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果”字,像是一棵树上结着果实的样子。“果”字的本义,指树木结的果实,后来泛指所有植物结的果实。

Theoraclebonescriptformofthecharacter“果”(guǒ)resemblesatreewithfruits.Originally,“果”referredtothefruitsoftrees,butitlatercametomeanthefruitsofallplants.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相关链接

漫画甲骨 |商朝人爱吃啥水果

编辑: 龚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