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韦展
一树梨花展示万种⻛情,撑起了乡村旅游的无限可能;一颗梨变化千种模样,日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支柱; 一个人留下一种精神,为乡村文化浓墨添彩。
近日,2024“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来到宁陵县石桥镇,看这个以“梨”闻名的乡镇在产业、人居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如何用设计去再次点亮。
出口到中东的宁陵梨,一年最少能挣3000万
吃了宁陵梨,不思他乡果。宁陵县特产的金顶谢花酥梨,是国家级名优水果,因其果萼处有一块放射状黄褐色锈块,果实在花谢之后口感酥脆可口而得名。
地处宁陵万亩梨园核心区的石桥镇,不仅家家种梨,更是家家卖梨。石桥镇党委书记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他们镇,几乎每家都有两辆车,一辆小客车和一辆货车,小客车用作生活日常出行用,大车就是将自家的梨拉到南方售卖的。
从古至今,石桥镇的梨从人力车到货车,销售的范围也从最开始的周边县市到辐射全国,现在,这里的酥梨即将“跨国出海”。
“我们已经和一家供应链公司签署了意向合同,把我们的金顶谢花酥梨卖出国⻔,卖到中东这些国家”。宁陵县石桥镇镇长李永告诉记者,“预计销售产量能达到2000万斤以上,效益收入超过3000万。”
酥梨变“富”梨,预计年产值可达一亿元
在宁陵县小梨妹果业有限公司,“小梨妹”张艳敏向记者展示了她们的整颗炖梨。撕开包装后,一整颗梨搭配银耳、枸杞、红枣呈现在眼前,还带着丝丝甜香。
记者了解到,为了延长酥梨产业链,张艳敏还投资建设了梨膏加工厂,开发出儿童梨膏、梨膏棒棒糖、梨膏糖、梨膏茶等多元化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丰富了“小梨妹”的品牌内涵,还进一步提升了酥梨的附加值,为梨农带来了更多收益。
从2018年的回乡创业到现在,“小梨妹”已经成为石桥镇梨产业发展的“前辈”。更多以梨为基础的产业正在落地。
为了让酥梨变“富”梨,中央彩票公益金社会投资的NFC鲜榨果汁生产线已经在石桥镇落地,“该项目每年可产出1.4万吨鲜榨梨汁,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税收可达1000万元,可安置就业岗位30余个。”李永说。
以花为媒,人文与美景交相辉映
宁陵被网友们戏称为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地方。“花”指万亩的雪白梨花,“天”指葛天文化,“酒”是张弓酒,“地”是宁陵人杰地灵,长寿之乡。
每年春天,宁陵县万亩梨花盛开,满城飘香。正如李白所写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借此美景,宁陵县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21年举办中国宁陵梨花节,以花为媒,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石桥镇借助梨花节这一平台,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区+观光、采摘园+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将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和成果,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来到石桥镇,赏花品梨之外,一定要到老坚决纪念馆看看。
“老坚决”名叫潘从正,1902年出生在宁陵县石桥镇万庄村,他将一辈子的时间都投入了种树固沙的事业当中,他生命不息、造林不止,干事有股子犟劲、韧劲,干不好、干不成决不罢休,人称“老坚决”。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说:“在豫东平原,有两位老人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一位是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一位是宁陵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人们称他‘老坚决’。这位老人就像一颗尘封土埋的明珠,虽已湮没无闻,但仍然闪耀着光芒!”
“我在石桥镇等你们”
产业发展迅速,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石桥镇梨花桥村更是在2023年被评为中国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如何更进一步,是石桥镇下一步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或许可以成为突破口。
“乡村设计是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光。” 信阳郝堂村便是最好的例证。曾经的郝堂村平淡无奇,而经过精心的乡村设计后,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建筑风貌上,秉持着修旧如旧的理念,传统豫南民居被巧妙修复与改造,小青瓦、木格窗、砖石墙,尽显古朴韵味,让人仿佛踏入旧时光。水系设计更是妙笔,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岸边垂柳依依,打造出了 “小桥流水人家” 的诗意画卷。同时,乡村设计还融入了生态理念,荷塘月色、山林野趣成了乡村的独特景致,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也让当地的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蓬勃兴起,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真正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彰显出乡村设计的无穷魅力与巨大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2024“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第三期大学生实战训练营将在石桥镇启动,而首期在郝堂村举办的训练营上,有不少作品已经落地,成为郝堂村新的游人打卡点。
石桥镇党委书记吕海涛对这些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同学们来了以后,把我们的环境设计得更美,产业结合得更好,旅游发展得更旺”,吕海涛说,“我在石桥镇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