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载:“孟诜,汝州梁人。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他日至刘祎之家,见赐金,曰:‘此药金也,烧之,火有五色气。’试之,验。武后闻,不悦,出为台州司马,频迁春官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神龙初,致仕,居伊阳山,治方药。睿宗召,将用之,以老固辞,赐物百叚,诏河南春秋给羊酒糜粥。尹毕构以诜有古人风,所居为子平里。开元初,卒,年九十三。诜居官以治称。其闲居尝语人曰:‘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当时传其当。”
孟诜(621~713),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朝医药学家、食疗学家,孟子第31世孙。精通医学,进士及第,授尚药奉御,累迁中书舍人。失言得罪武后,贬为台州司马,入为礼部侍郎、相王侍读,出任同州刺史。神龙初年(705),年老致仕,隐居于伊阳山,炼制方药。睿宗皇帝为其不仕而感动,将其故里今汝州市陵头镇孟庄村赐为子平里,编纂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食疗学鼻祖。《新唐书》编纂者欧阳修,更看重孟诜晚年辞官归隐,固辞不就的品格,把他放到《隐逸传》中,在23个隐逸人士中位居第六,与他的老师孙思邈并列在一起。
《新唐书》由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编纂,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成,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中的“伊阳山”就是今天的嵩县九皋山。隋唐时期今嵩县地域设陆浑县(县城在今嵩县陆浑镇陆浑村)、伊阳县(县城在今嵩县旧县镇)两个县。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大宋王朝,当年对全国州县进行整合。根据康熙版《嵩县志》记载:宋建隆元年(960),废陆浑县,地域全部并入伊阳县,两个县合并后称伊阳县,县城设在陆浑村。此时的九皋山就是伊阳县的伊阳山。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新唐书》编纂完成,书中自然将孟诜隐居的九皋山泛写为伊阳山。
九皋山,又名鸣皋山,《山海经》称放皋山,《水经注》称狼皋山,是伏牛山的支脉——外方山走向中岳嵩山瓜蔓上的一个巨蕾,位于洛阳市南部的嵩县、伊川、汝阳三县交界处,其主峰在嵩县九皋镇九皋村内,海拔930米,山势巍峨,状似飞鹤,巅高入云,悬崖峭壁,山峦叠翠,苍松翠柏,美不胜收,自古闻名天下。九皋山主峰由72洞,山上有水源,宜居,是古代文人墨客隐居之地,孔子九世孙孔鲋、古代岑勋夫子,圣人程颢、程颐、夫子邵雍、金末“状元”李俊民等都在九皋山长期隐居或停留,距孟诜故里汝州临汝镇百余里,山中有中草药连翘、杜仲、金银花、柴胡、血参、艾草、黄精、何首乌等千余种。元圣伊尹在有莘之野躬耕时,疫病发作。伊尹让人们采集九皋山附近的桑皮、茅草根、山菊花、连翘、二花、蒲公英等中草药熬汤喝,同时把采来的草药树皮放进池塘内,让人们下池沐浴,人们病愈。后把染病的牲畜牵来用水洗,牲畜的病也全好了,治好了时疫。神医李时珍遍采神草来到嵩州大地,在九皋山下今嵩县饭坡镇南庄村遇到幼年即得膝关节肿胀病,疼痛难忍,行走不便的村民任建。李见其状,就近采药,捣碎后辅以蜂蜡溶之,贴敷患处,药敷之,月余后病情痊愈。后任建跟随李时珍学医看病,照此方法救治乡邻无数。至2024年,已传承至十六代。
孟诜把归隐之地选在九皋山也在情理之中。他在没有中举之前,就经常到九皋山采药。为官后,闲暇之时,就随恩师药王孙思邈到九皋山附近采药,对九皋山有特殊的感情。传说孟诜与恩师孙思邈为编著《千金翼方》,来到九皋山采药,救治多名病人。今陆浑镇楼上村流传有千余年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与孟诜到此地行医,因其医术高明,治好了很多人,一日,他们在此地看见一家出殡,而且棺内还滴着鲜血,问其原因,人家说是一个妇人难产死于非命,他说此人并非死去,打开棺材,为其行针,结果妇女、小孩皆都康复,村民为其精湛的医术所折服,随修筑庙宇以示纪念,时至今日,村内仍有孙思邈庙宇,不断有善男信女在此焚香求药。年老后,拒绝高官厚禄,来到九皋山隐居,在附近山中采集草药,按方炮制,济事救人,把食疗同源的中医学说发挥到极致,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道:“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开元初,无疾而终,年93岁。
九皋巍巍,伊水汤汤。九皋山不愧是天下名山,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记载,岑勋夫子隐居九皋山,引来诗仙李白多次到九皋山探望夫子,留下多首诗词,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医药学家孟诜隐居九皋山,成就了享誉世界的食疗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