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书】诸纪红 | 病床旁的变革轨迹——读《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
诸纪红
2024-08-22 15:00:00
 #新中源写作# 

在踏入医疗世界之前,我从未想过,那看似平静的病房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变迁。《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这本书,如同一面多棱镜,让我从不同角度窥见了医患关系的演变,以及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如何悄然重塑了医学决策的版图。

初读此书,我被戴维·J.罗思曼教授那平实而深邃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直接展开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微观场景切入,实验室、诊室、病房、法庭……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在罗思曼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体。他写道:“医生仅与自己的患者和上帝同在”,这句话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医患关系相对简单的时代,但紧接着,他又揭示了这种美好愿景的破碎:“20世纪60年代后,医生心中这样美好的愿景却被拥挤的诊室所取代,在那里,患者被‘陌生人’——律师、法官、立法者和学者——团团围住。”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瞬间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到,这场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罗思曼教授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向我展示了医疗技术进步、医疗体系转型、患者权力运动等多重力量如何共同推动了医患关系的重塑。特别是当读到比彻发表的《伦理学与临床研究》揭露医学研究中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的丑闻时,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对医学科研伦理的广泛讨论,更为后来的医疗决策规则制定埋下了伏笔。罗思曼写道:“美国政府将知情同意作为实验室的新规则,并建立同行评议审查机构。”这一举措,无疑为医疗决策制定了一套新的约束机制,让医生在行使裁量权时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外部因素。

在探讨医学伦理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时,罗思曼教授以生动的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伦理困境的复杂与多元。他提到肾透析机器、肾移植技术、心脏移植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医学治疗的边界,更引发了关于医疗资源分配、死亡定义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伦理问题。哈佛医学院成立的哈佛脑死亡委员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委员会成员中不仅有医学专家,还有伦理学家和法学家,他们共同为医疗决策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规则。这种跨学科的合作,让我看到了医学决策背后隐藏的多元价值与利益博弈。

最让我触动的是,罗思曼教授在书中对“陌生人”角色的深刻剖析。他笔下的“陌生人”不仅指医生和患者之间日益疏离的关系,更包括那些非医学领域的专家如伦理学家、法学家等。这些“陌生人”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的自由裁量权,但也为医疗决策带来了更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罗思曼写道:“医生被套上了‘知情同意书’‘伦理审查委员会’‘患者权利法案’等‘紧箍咒’,他们以往在医学决策中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地位受到影响。”这种变化,虽然让医生们感到不适,但却无疑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尊重。

读完《病床边的陌生人》,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不仅看到了医患关系的演变历程,更感受到了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在医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启示录。它让我意识到,在医学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里,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探索,如何在尊重专业与保障人权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品:《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

作者: 戴维·J.罗思曼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9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