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偃师文旅故事|游殿村的窑洞传奇
偃师融媒
2024-11-21 13:54:26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游殿村的窑洞传奇

说起古村落游殿,就不能不说起窑洞。窑洞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是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缩影,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因为有了窑洞,游殿增添了多姿多彩的风貌,增加了厚重的历史底蕴。20多年前,曾有北京大学的教授连续数年利用暑假来游殿,住在村民委员会的窑洞里,连续多日把游殿村窑洞作为重要课题进行考察研究。

游殿村在申报古传统村落时曾做过具体统计,除去年久失修、失去原貌的,全村共有窑院208个,窑洞572孔。这些窑洞大体上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就地取材,利用沟崖在向阳处挖出窑洞,通常叫靠山式窑洞。第二类叫地坑院窑洞。先在平地上挖出七八米的土坡,土坡尽头凿出四四方方的大坑,再在四周土壁上挖窑洞,形成天井式的院落。第三类则是在平地挖掘出一条通道,然后在通道两侧挖出一个个窑院,这样形成的一街两行式的窑洞群,通常称之为地下街坊。游殿大大小小的窑洞有的分散,有的密集,冬暖夏凉,式样繁多,令人称奇。最有名的主要有九连洞、平安寨、月亮湾等几个窑洞群。

先来说说村西头的九连洞。九连洞是游殿独具特色的复合式建筑群,可谓地坑院的升级版。在这里既能领略地下四合院的风采,又能目睹洞连洞的奇观。

九连洞成型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由东向西,宛如长龙隐匿在厚厚的黄土层之中。最早居住于此的人们,在这段土层的东头开工,顺势而挖,凿出了一个三面环墙、宽阔亮堂的地坑院。院里的窑洞、红薯窖、渗水坑、磨坊、辘轳井、卫生间……一应俱全。将围墙一砌,大门一关,俨然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堡垒。因为一户姓谢的人家最早住在这里,也有人将这段区域称之为谢家胡同。后来,又有人家从这段土层的西头凿起,同样建造了一方地下四合院。再后来,陆陆续续搬过来十几户人,顺着东西两端一直向内开进,直至合拢,形成如今的四合院集聚地。最阔绰的院子超过了两亩大小。随着各家人丁兴旺,一个大地坑院慢慢地分成双户或三户或四户的相对独立的小地坑院落。每个院落有窑洞十来孔。由于这条贯通东西的通道最初由九个窑院连环而成,故而取名九连洞。东洞门上镌刻一对联:“五福汇聚成福地,九洞相连开洞天”。西洞门上刻着“院藏地下梨花笑,窑隐崖中野蔌香”,横批为:“安居乐业”。

九连洞中的所有院落全部坐北朝南,整齐划一。从远望,一马平川,望不到房梁屋脊;洞中看,迂回向前,忽明忽暗两重天。在兵荒马乱之时,把这地下洞府两头的洞门一关,自家的门闩一插,九连洞里安然无恙。

从九连洞东门向东南大约百米,还有一片地坑院,院连院,洞套洞,形成了窑院洞穴的奇观。顺着地坑院旁边的土坡下到七八米深处,延伸出四五户人家。你去东家挑水,我去西家串门,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坐在窑洞里宽大的土灶台上,做针线、唠家常两不耽误。由于地坑院地势低,每家每户都修有排水暗道,要么通向水囤子,储藏生活用水;要么挖有渗水坑,以防雨水倒灌窑洞;临近沟边的人家,水道直通深沟。可以说,家家的院子盛满了故事,家家的窑洞装满了回忆和乡愁。

再说说九连洞东南方向约500米开外的平安寨。寨子东北南三面都是深沟。它其实就是利用土崖险峻的地势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寨门是用黄土夯筑起来的,约有三米高。寨壕有9米深(现已被填住)。“平安寨”的有匾额长100厘米,宽45厘米,最初嵌在寨门正上方,后改镶在寨门左侧。石匾被风化得斑驳不堪,但是“平安寨”三个大字仍然可见,“大清同治三月吉日谷旦”的上款和“年七十三滑全性西毫游殿”的下款也还能隐约辨认。紧连着寨门的北侧是悬崖峭壁,南侧是高约丈余的寨墙。进去寨门,沿着山体,并排可见十几孔窑洞。如果遇上兵匪来侵,附近的百姓转移到寨子里,把寨门一关,躲进窑里。一个窑里容纳一二十个人不成问题。

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寨子上住进了一户滑氏人家,开挖了平安寨上唯一的8米多深的地坑院。院子二亩有余,靠山共挖有12孔窑洞,深浅不一。跨过后门,还能望见环寨临崖的近百孔窑洞。

紧挨着地坑院东面,寨子的东南山麓还有一个逃生洞。这逃生洞距离沟底20多米,宽1.3米,高1.7米,一直通向北山麓,约长20多米。在这条通道的中部,还有一条岔道伸向西南方向,约长40米,大大增加了逃生洞的空间。这“人”字形的暗洞总长60米左右,成了兵荒马乱之时最隐蔽最理想的逃难场所。据老人们说,发生危险时,寨子附近的村民就住进寨子里的窑洞。如果情况更加紧急,就带着干粮转移到逃生洞。洞里有通气孔,丝毫不用担心憋气。如果站在神仙谷往西南的寨子望,还能清晰地看见逃生洞面北的通气孔。

除此之外,村东头的“月亮湾”也是游殿最具代表性的窑洞群之一。“月亮湾”本名叫邢圪崂,居住的邢姓人家较多。因这里的山体呈太师椅的圆弧状,也像拱形的新月,现代人就美其名曰“月亮湾”。此处窑洞都是靠着弧形的山体开挖的,整齐美观,富有节奏感。近几年,村里对这一窑洞群进行了修护,还原了土窑洞的一些样式。拉开古色古香的木风门,进去窑洞,就好像回到了久远的过去,家家户户的生活原貌都会随着套窑、偏窑、拐窑等各式窑洞铺展在眼前。

有人称游殿的窑洞群是“藏在地下的村庄”,称窑洞是“刻在大地上的符号,是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这话并不夸张,因为它不仅留下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印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农家的温暖,也彰显了先民的智慧,创造了豫西民居的传奇!

作者:滑彩红

编   辑丨王瑞召       审   核丨薛   喆

监   制丨刘龙选       总监制丨姬军鹏

新闻热线:67716487(工作日内拨打)

河南伊洛律师事务所常战峰律师(13015585840)

温馨提示:

版权归偃师区融媒体中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它,浏览发布便民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