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3年以来,中共浚县县委宣传部、浚县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精准对接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精心组织开展了以“社科+理论”、“社科+文艺”、“社科+群众文化”、“社科+志愿服务”、“社科+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2023年度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实施2024年浚县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中共浚县县委宣传部、浚县社科联决定,自10月份起组织我县优秀社科工作者深入11个镇(街道),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宣传宣讲、志愿帮扶等形式,扎实开展“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活动,旨在用心用情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宣传展示全县各镇(街道)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效,充分挖掘并保护利用好乡村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浚县社科”微信平台将陆续推出“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活动系列宣传,讲好浚县乡村振兴新故事,凝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编者
“见贤思齐 美丽卫贤”,这是豫北文化之乡浚县卫贤镇推进文化振兴的行动宣言,也是该镇一批乡土文化守望者共同的心声,武全山就是其中的一员。
武全山是一位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卫贤人,为家乡建设奋斗了半辈子,曾经在卫贤中心校任教,后历任卫贤镇党委委员、卫贤镇副镇长、浚县司法局副局长等职务,是一位从领导岗位退休的优秀乡土文化创作者和传播者。
武全山
退休后的武全山在家乡发挥余热,几年来他致力于搜集整理卫贤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撰写了多篇宣传卫贤、颂扬家乡的文章并在网络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卫贤、爱上这块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
武全山用多种形式宣传卫贤历史文化赞美家乡发展,他为乡亲们写了大量蕴含卫贤历史、彰显卫贤文化的春联:
锦绣卫贤
千余年卫贤文明 百十里锦绣沃土
文化丰厚
淇水长流诗经有颂 恩荣永续贤人辈出
集贤福地
金牛送福集贤庄 紫燕报喜卫县城
祥瑞永驻
东羡晚照西咏淇奥广纳瑞气 南望飞雪北拱紫极尽聚祥光
恩荣宝地
淇水润乡梓物华天宝 恩荣泽卫贤人杰地灵
这几幅春联中,道出了诗经的发源地——淇河流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卫贤,卫贤村享有“集贤庄”的美誉,古时卫县城就在这里,以及“恩荣坊”、“同山晚照”和“淇门飞雪”的典故。
武全山还用春联祝福赞颂新时代的卫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赓续文明、兴旺发达。
耕读传家
奋发博学有为卫贤 勤恳耕耘富裕人家
政通人和
天祐中华繁荣昌盛 福泽卫贤平安和顺
文明和谐
集贤庄崇仁义礼智信 恩荣人尚温良恭俭让
瑞气呈祥
春满淇河增瑞气 福临卫贤多吉祥
福照家乡
淇水西绕吉祥地 紫气东来幸福家
兴旺富裕
道路通达利卫贤 乡村振兴富千家
富美集贤
牛耕沃野播卫贤丰收希望 雨润万物开淇河壮丽新景
再续辉煌
继往开来绘卫贤壮卷 励精图治续古镇辉煌
……
武全山对家乡卫贤镇的村庄耳熟能详如数家珍,2023年他写了卫贤村名顺口溜,将全镇村庄尽收其中:
一山一湖一龙口,一集一岗一座城。
两个纸坊俩草店,公堂宽河有弟兄。
三个交卸四含珠,四村四庄三个营。
七个香菜九个屯,四十八村都威名。
卫贤镇的村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故事,为了体现出每个村子的文化内涵,前不久,武全山又编写了《千年古镇卫贤镇之村名歌》:
山岗湖河披锦绣,龙口含珠聚钟灵。
商纣断案设宫堂,兵家重地安屯营。
粮草储备置栈店,菜香进京古有名。
货物交卸水运忙,造纸建坊传文明。
庄村城集皆悠久,贤能辈出颂恩荣。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利用卫贤文化,重铸卫贤文化之魂,再创文化之乡辉煌,武全山在卫贤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创立了卫贤历史文化研究会,将卫贤的厚重历史、自然人文、风俗民情、民间传说故事等汇集成册流传世人。由武全山主编的《恩荣卫贤》顺利问世,全书87篇文章中,由武全山创作或参与整理的文章就有37篇之多。
在《恩荣卫贤》第一章“从乡愁说起”的首篇文章《故乡的呼唤》中,武全山饱含深情地写道: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过去辉煌的书页已经翻过,作为一个卫贤人多么希望今日之家乡复兴!若能搭上乡村振兴的时代快车,定位传统历史文化名村,聚合力量,挖掘、发现、保护、传承,砥砺前行,叫响“文化之乡”“历史名村”该有多好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传承弘扬乡土文化需要有见识、有创造力的“守望者”,让乡村文化得以留存,得以薪火相传。为武全山等一批乡土文化“守望者”点赞!(文/图:郭红波 )
来源:浚县社科
编辑:张亮 责编:刘晓慧 监制:侯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