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南阳邓州市: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
顶端南阳
2024-09-25 08:50:17

南阳邓州市: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见习记者 赵江波 通讯员 李鹏 盛志国

南阳邓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等国家级、省级试点,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振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邓州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着力探索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邓州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邓州“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在“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中,“1”,即一家龙头企业或具有带动能力的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朝阳企业、一个产业协会、一家专业合作社;“+”,即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基础,联结、带动、激发各类乡村振兴参与主体,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N”,即多个家门口小微企业、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不同生产经营主体。

“一产”活起来、“二产”动起来、“三产”旺起来。目前,邓州已形成服装加工、水产养殖、雨伞、红薯、黄酒等14个“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年总产值达294.75亿元,带动就业19.34万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近3万元,有效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2021年,省委主要领导在南阳调研时提出,“要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创新驱动,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说,“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把“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邓州化、具体化,做到了“三个立足”:一是立足于对优势产业的重组和倍增,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二是立足于对闲置资源的盘活和利用,激活农村零散的闲置土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兴业强村富民;三是立足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就业、就地城镇化,种田、挣钱、养老带小“三不误”,走好走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呈现出具有时代特点、富含邓州特色的显著效应。今年2月27日,南阳市乡村振兴富民产业现场会在邓州市举行,共谋乡村振兴大计。

刘集酒业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黄酒发酵情况 盛志国/摄

打好“组合拳” 完善提升“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近年来,邓州市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乡村振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关于完善提升“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集群的意见》,在市级层面建立指挥体系,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政策激励、顶层设计、“建梁立柱”,打好“组合拳”,牢牢把握住了工作主动权。

邓州市坚持市场导向,让“1”强起来,打造产业体系硬核力量。“1”是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的主导,邓州市以通威、蜂润万家、福德食品等龙头企业为“链主”,整合开发乡村优势特色资源,创品牌、上规模,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建立农业产业园10个,助推一个个乡村“土特产”变身大产业。

通过坚持政府引导,邓州市让“+”活起来,建立惠农利益联结机制。“+”是连接“1”和“N”的桥梁,是实现“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连锁反应的“筋骨”,邓州市采取“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构建起上下游紧密配套、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生态,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有活干有钱赚、能发展能致富。目前,全市注册粮食加工、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纺织服装等专业协会、合作社4686家,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1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5家。

“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增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效益。”邓州市腰店镇党委书记李宗万说。

邓州市九龙镇前河村菜农正在将丰收的蔬菜装车外运 赵蕾/摄

“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结出乡村产业硕果

截至目前,邓州市30余个龙头企业牵头创建14个“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带动小微企业、加工点1万余家。

邓州市穰东镇服装产业自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年来,该镇打造了“三个基地”(服装加工基地、服装批零贸易基地、服装物流集散基地),服装产业园一期吸引龙头企业22家,全镇服装加工企业增加到460多家,村级加工作坊和个体加工户增加到1700多家,服装市场商户增加到4000余家。穰东镇形成了吸纳劳动力6万余人,年加工产值53亿元、批零销售46亿元、商贸物流12亿元的超百亿服装集群经济,是邓州目前最大的“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三链深度融合,培育出刘集黄酒、构林面粉、陶营水产、龙堰红薯、孟楼高粱、高集烟叶等一批三产融合品牌。其中,邓州市刘集镇现有各类黄酒企业67家,年产值超1.5亿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酒之乡”。

“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把更多产业链实体留在县域,更多就业岗位留在乡村,更多农民能就业、能增收。腰店镇自觉融入全市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规划,努力建设河南有名气的“雨伞小镇”“雨伞之乡”。目前,邓州市腰店镇形成了“城里纺化纤,乡下做雨伞,雨伞用化纤,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此外,邓州市通过“村两委+协会”双轨协同参与机制,村(社区)为龙头企业精准提供土地流转、劳务等服务,深度连接龙头企业和村级加工点,壮大了集体经济。全市636个村(社区),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20万元的127个,20万~50万元的116个,50万元以上的30个。

来源:《 河南商报 》( 2024年09月25日 第 A11 版)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