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国民用空间技术蓬勃发展,赋能多领域创新进步
如意商业
2025-05-23 19:03:02

在卫星遥感领域,我国不断完善观测体系,提升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2019 年 9 月 12 日,我国首颗民用高光谱业务卫星 ——5 米光学业务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设计寿命 5 年,搭载两台相机,可获取 115 公里幅宽的 9 谱段多光谱数据以及 60 公里幅宽的 166 谱段高光谱数据,全色谱段分辨率可达 2.5 米、多光谱为 10 米、高光谱优于 30 米,高光谱载荷可见近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分辨率分别为 10 纳米和 20 纳米。

其投入使用,进一步拓展了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定量化调查监测能力,能及时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在生态环境监测、土壤质量评估、地质矿物填图、地表水和冰川监测等方面,该卫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它还将与高分五号卫星协同观测,并与后续卫星组成陆地资源中分卫星星座,提升覆盖与重访能力。随着国家相关规划的逐步落实,预计到 2025 年,自然资源领域将建成涵盖多种载荷的遥感卫星星座,形成全天候、全谱段遥感数据保障体系。

2023 年 8 月 13 日发射的陆地探测四号 01 星,作为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有重大意义。其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具备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模式、轻量化等优点,不受气候和光照限制,可全天候、全天时地对地观测。与低轨道卫星相比,它运行于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观测重访周期短、成像幅宽大,时效性更高。这颗卫星在防灾减灾领域表现出色,能够提高灾害异常变化信息的识别精度和效率,还可服务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多个行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

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 5 米 S - SAR 卫星,采用 “相控阵馈源 + 椭圆抛物面反射器” 的创新体制,提升了载荷核心性能指标。星上配备的应急数据处理系统可实时生成指定区域的图像、水域监测数据和溢油检测数据等,极大提高了应急数据的时效性,显著提升了微波遥感数据国产化率。该卫星在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广泛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监测等多个行业。

卫星通信广播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为我国偏远地区及特殊场景的通信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我国积极构建卫星通信广播系统,涵盖固定通信广播卫星和移动通信广播卫星,并同步建设地面设施,旨在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地区、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的体系。这一体系有力推动了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能力。例如,在偏远山区,卫星通信广播让当地居民能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获取外界信息,丰富了文化生活;在应急救灾场景中,地面通信网络可能受损,卫星通信广播则成为保障信息传递的关键手段,助力救援工作高效开展。

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绩斐然。到 2020 年,由 35 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形成优于 10 米定位精度、20 纳秒授时精度的全球服务能力。如今,北斗系统已深度融入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

在交通运输方面,物流车辆安装北斗导航设备后,企业可实时掌握车辆位置和行驶状态,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在农业领域,农机具搭载北斗系统实现自动驾驶和精准作业,提升了耕种、播种、施肥等环节的精度,节省了人力和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天眼查App显示,近日,重庆凤凰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徐剑桥,注册资本2666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重庆君岳共享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赛力斯旗下重庆瑞驰汽车实业有限公司、徐剑桥共同持股。

我国民用空间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更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随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5 年)》的持续推进,未来我国民用空间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创造更大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