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八期#
图/来自网络 文/蒋丽珺
第二节下课铃声早响过,郝老师才姗姗回到办公室,我看到她脸色不好,眼角还有些湿润。便故意没话找话,笑着问:郝老师拖堂了吧?她说:"我哪拖堂呢?站在走廊尽头哭了一会儿。简直气死了,现在的孩子太无法无天,我们还拿他没办法,不能打不能骂不能惩戒!长此以往,这些孩子能成人吗?"
我这才了解到原来是班内几位学生没交作业,郝老师让他们分别站起来说明原因,其中一位学生坐下后就骂老师,下课后,那位学生的同桌告诉了郝老师。
郝老师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数学老师,个人业务能力强,课也教的技术,有能力有方法。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省级骨干教师,也是一位比较年轻的高级教师。
看到郝老师挨学生骂,我心里有感同身受的难过。

近些年各地的学校,教师被学生骂,被学生殴打,被家长和学生刁难绝非个例。不是学校和教师无能,而是无力、无语!
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演进的今天,倡导"没有惩戒的教育"。这一话题一度也引发了广泛讨论。明确提出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主张完全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惩罚手段,试图通过纯粹的正面激励和引导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与品格。然而,这种看似理想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惩戒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行为边界和责任感。适度的惩戒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当学生逾越社会规范或道德底线时,合理的惩戒能够及时制止不良行为,防止问题恶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负面后果的规避本能往往比追求奖励更为强烈,这正是惩戒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
完全依赖正面激励的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局限性。首先,它可能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误以为在学校所有行为都会得到包容和奖励。其次,缺乏惩戒的教育环境难以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批评的能力。 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后,往往会因无法适应现实中的规则约束而陷入困境。此外,过度依赖表扬还可能削弱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只为外部奖励而行动。
关键在于如何将惩戒与尊重有机结合。有效的惩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明确性(事先告知规则)、一致性(公平执行)、适度性(与过失相称)和教育性(以改正为目的而非报复)。教师或家长在实施惩戒时,应当保持情绪稳定,解释惩戒的原因,并给子学生改正的机会。这种建设性惩戒不同于简单粗暴的惩罚,它既维护了规则权威,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自律、负责任的公民。适度的惩戒恰恰是为了最终达到无需惩戒的境界,即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自律是道德的最高形式。"没有经历过合理惩戒的学生往往难以发展出真正的自律能力。因此教育者应当在爱与规则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滥用惩戒伤害学生,也不因过度保护而剥夺他们从错误中醒悟的机会。
没有惩戒的教育如同没有刹车的汽车,表面上前进得顺畅,实则潜藏危机。理想的教育应当既充满温情又不失原则,既鼓励探索又明确边界。惩戒不是教育的对立面,而是完整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智慧地运用这一手段,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工具,而非简单粗暴的压制方式。
没有惩戒的教育可能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化困境和个体发展失衡。当教育体系完全解除惩戒手段,仅依靠正面激励和说服教育时,其潜在风险往往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显现,最终可能形成系统性的教育失效。

在缺乏惩戒的教育环境中,学生难以建立清晰的行为准则认知。
以某国际学校为例,该校采用"零惩戒"政策后,学生破坏公物事件增长 300%。当学生试探性触碰规则却未遭遇任何后果时,会形成"无代价违规"的心理暗示,最终导致规则体系崩塌。这种环境培养出的个体往往陷入"自我中心主义"。
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制造出"玻璃心"时代。日本教育观察数据显示,完全取消惩戒的学校中,学生因教师正常批评而出现心理崩溃的比例上升 47%。这类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时,往往表现出逃避倾向或攻击性反应。企业招聘主管反馈,近年应届毕业生因无法接受工作反馈而突然离职的现象显著增加。
惩戒的本质是让个体意识到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美国加州某学区取消违纪处分后,校园霸凌举报量激增4倍,但加害者普遍表现出"不知错在何处"的困惑。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群体,往往缺乏对社会规则的敬畏,在公共场合更容易出现破坏性行为,形成"只要我喜欢就可以"的价值错位。
教师失去必要的惩戒权后,教育关系逐渐异化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扭曲模式。英国教师工会调查显示,83%的教师因无法有效管理课堂而考虑转行。当教育者沦为纯粹的"讨好者",知识传授的严肃性被消解,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完全取消显性惩戒往往导致更隐蔽、更危险的控制手段滋生。某些学校转向心理操控、集体孤立或档案威胁等方式,这些非制度化的"软惩戒"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远超适度显性惩戒。韩国教育研究院发现,在禁止体罚的学校中,学生遭受语言暴力的概率反而提升60%。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适应现实社会的健全人格。正如船舶需要锚链而非永远漂浮,适度的惩戒机制实质是教育者给予学生的"社会化安全绳"。关键不在于是否惩戒,而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学生理解世界运行规则的认识桥梁。

还给教师一把戒尺吧!没有适度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合理惩戒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承担责任。
郝老师站在墙角的哭泣让我时时感到无奈、无助和心疼!
20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