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城市管理的人本化方案——数字时代的民众福祉(一百五十七)
王洪涛数字化视点
2024-08-26 02:02:00

        有四面或者周边墙头围起来,是为“城”;指定一个地方,方便大家交换物品,是为“市”。墙围起来,可以防御野兽或敌人的攻击,是出于安全的需要;指定地点开展交换,便于互通有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幸福指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城市都是为人服务的,服务于社会生产,服务于民众生活,服务于财产安全,服务于幸福和谐。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那就要把人民群众挺在头里,而不是把个别人、少数人放在头里,或者把某些人以及某些人的权利放到头里;把少数人挺在头里,早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证实了的客观规律。然而愿不愿意和能不能够把群众挺在头里,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差异,坚持主观意愿与客观路径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将为群众服务的愿望挺在头里、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物联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管理方面的效率提升问题,对城市建筑、交通路网、供电供气、用水用热、路灯环卫等诸多领域的感知速度、灵敏程度、反应速度都出现了前所没有的改善,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物理条件。然而总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还可能酿成大祸,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即使是遇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也未必能够有必要的和充分的改善,使得未来不再发生类似的甚至同样的问题,再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背后,物理条件、设备安装只是最表面和最基本的措施,物联网建起来,还要在机制上梳理完善,把从事群众服务的“人”的关注点和工作的精细度提高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设备和物理环境的优势,使“智慧城市”真正智慧起来。为此,首先要做到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群众的问题不能拖,不能推卸责任,解决问题不能流于形式。要克服“部门主义”带来的阻碍,需要从机制上解决职能交叉和空白区域,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切实负起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讲,物联网的成本其实并无太大必要,比如到处布设摄像头,有的还需要实时识别人脸等功能,其实不如把民联网建起来,充分利用群众手机的摄像头搞“随手拍”,群众的分布范围,远比摄像头的覆盖面更为广泛,识别效果也远高于系统的AI功能。关键在于必须要高度重视民联网建设与运营,从基层做起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所谓“数字某某”建设,明确各单位在民联网运营当中的职责,并做好管理考核,比一个条线一个条线一遍一遍花冤枉钱搞监控效果要好得多。

       建设物联网+城市,是技术视角、硬件视角、部门视角、任务视角,投资再大、技术再高明,从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来看,未必能够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而解决群众通过手机摄像头反映的问题,却能够从细胞层面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建设需求,更为直接的解决效果要求,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终极方案。

        更多“王县长聊振兴”之打造数字孪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观点,在顶端新闻搜索“王洪涛数字化视点”,共同打造民联网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平台。

        

#创作挑战赛三期#

  

#新星计划2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