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金友
文化品类的不平衡,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杂文越来越少,书画越来越多。不仅是书店里的杂文图书难觅踪影,各种报刊杂文的身影,也日渐稀少。
我觉得,杂文的衰微,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越来越多的人,爱听顺耳话,讨厌逆耳言。而杂文多以讽刺挖苦的语言来挑毛病,让人很不舒服。二是有不少杂文作者,以为写杂文多少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三是收入少得可怜。一幅书画,可以卖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而一篇杂文,稿费少到几何,就不大说得出口。我的一个朋友,就因此而弃杂文去弄书画。
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斑鸠遇到正在搬家的猫头鹰,就问它:“你到哪里去?”猫头鹰答:“我准备迁移到东边。”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答:“因为这里的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换个地方。”斑鸠说:“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聲,即便搬到东边去,那里的人们仍然会讨厌你。所以我觉得你不必搬家,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由此推想,如果杂文改变一下自己的“叫声”,比如只唱赞歌,只说人们爱听的话,遇到歪风邪气也不批评。可能,就不会再那么令人“讨厌”了。可是,如果真的那样,那还叫杂文吗?杂文的价值,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虽然杂文越来越少,但我们坚信杂文不会绝迹。世界上只要有自私和落后,就会有杂文。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