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端午记忆
董宏伟
端午还没到呢,空气中就似乎飘起了丝丝独特的清香。那是槲叶散发的芬芳,是艾草带着的辛香,更是藏在记忆深处,怎么也忘不掉的浓浓的乡愁味道。
咱洛宁和全国各地一样,端午节是一年里头仅次于春节和中秋的重要节日。农历五月还没到,节日的氛围就像一层轻柔的薄雾,不知不觉就把整个世界给笼罩住了。
记得在老家时的端午前,准备工作就像一场满心期待的盛会,哪怕农事再忙,也挡不住人们对节日的热情。年轻人呼朋引伴地走上老远的山路去采摘翠绿的槲叶。槲叶又宽又厚实,带着山野间独有的清新劲儿,那可是做槲包必不可少的食材。与此同时,家家户户也都开始舂黍谷、泡红枣、剥花生、挑小豆,就等着端午一到,把这份心意和期待包进粽子里,煮得满屋子都是香味。
端午当天,天还没亮透,田野里就已经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啦。人们得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去挖带着晶莹露水的车轱辘草、牛抵头棵、毛毛眼,再割些艾蒿。老人们常念叨说这时候的百草都带着“仙气”,能治百病呢,这可是老人们对健康最朴实的心愿。
割回来的艾蒿,会被小心地插在门楣上,那一抹翠绿,一下子就给古朴的农家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机,寄托了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孩子们的耳旁,也会被长辈们细心地滴上雄黄酒,那淡淡的酒香,满满都是长辈对孩子的贴心呵护。
端午节的早饭倒简单,粽子、油条、煮鸡蛋,可每一样都是一般人离不开的美味。特别是那槲包,用槲叶包着泡好的黍米、红枣和红豆,蒸熟以后,槲叶的清香全渗到米里头去了,咬上一口,软糯香甜,满满的都是乡野的味道。这时候走在村子里,到处都飘着槲叶和粽米混合的清香。邻里之间互相送粽子、油食,平时再小气的人家,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也变得大方起来。孩子们更是高兴地拿出自家的跟小伙伴们互相交换着吃,说笑声在村子的角落里回荡。
除了好吃的,端午的饰品也是老家一道好看的风景。孩子们的脖子、手腕上系上了五彩丝线,那颜色鲜艳得就像把彩虹戴在了身上。男孩子脖子上挂着的“料布袋”,里头装着碾碎的五谷杂粮,寓意着丰收和兴旺;女孩子戴着“香布袋”,里面装满了香草等香料,象征着美丽和幸福。还有那鸡心形的香囊,装上艾叶,既清香又能防虫,再用五彩璎珞一装饰,成了孩子们互相显摆的宝贝。手巧的媳妇们,还会给小婴孩做些小巧可爱的辣椒模样的饰品,红绿搭配,戴在婴孩的手腕上,让孩子显得更加活泼机灵。
以前端午节还有个特别温馨的习俗。要是家里有还没过门的媳妇,男方家在端午这天,肯定得精心准备礼物,送到女方家还有女方家的主要长辈那儿。我的老家在山区,出门全靠走路。端午时的乡间小道上,三三两两走着的人要么挎着挎包,要么提着竹篮,竹篮上还用干净的毛巾盖着,里面装的全是油角、糖糕和香喷喷的粽子。来来往往送礼的人,就像流动的彩带,绘出了豫西端午特有的淳朴和热闹。
说起端午节的来历,肯定绕不开那位爱国诗人屈原。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屈原一心怀着美政理想,却被小人进谗言,遭到楚怀王的疏远。楚国的黑暗和腐朽,让他的理想破灭了。最后,在汨罗江边,他怀着满心悲愤,纵身一跃,以死明志。老百姓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纷纷划船去打捞,还往江里扔粽子。从那以后,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习俗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成了大家纪念屈原的方式。屈原留下的,不光是《楚辞》《离骚》《天问》这些优美的篇章,更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忧国忧民情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高洁品质,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如今,我早已离开故乡,在小城生活。虽说每年也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可总感觉少了点啥。仔细想想才明白,缺的就是老家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是邻里间相互赠送礼物时的那份温暖,是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里饱含的深情。所以啊,每到端午,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过端午的场景,想起清晨草叶上的露水、门楣插着的艾蒿、香甜软糯的槲包,还有大人们忙里忙外的身影、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欢快笑声。
老家的端午节,是深深镌刻在我生命中的珍贵记忆,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传承。那飘香的粽子、绚丽多彩的五彩丝线、散发清香的香囊,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也让这份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岁月的长河里闪闪发光,永远都不会褪色。
作
者
简
介
董宏伟,洛宁县特殊教育学校退休教师,爱好文字组合。
编 辑|亢惠民 排 版|翟曼君
校 对|雷 祎 签 发|翟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