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孙尚武:以改革创新加快推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顶端新闻
2024-10-11 09:42:2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立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01

一、准确把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深刻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蓝图变为现实,既需要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就是要发挥体系优势,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进而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

(一)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凸显了强烈的问题导向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就是主动权。当前,我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更加期待深入了解中国,对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渴求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受历史原因、西方抹黑打压等因素制约,我国现有国际传播体系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匹配,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跨度,国际传播资源和力量还比较分散,国际传播各方面工作协同配合水平有待提升;缺乏速度,面对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权威信源时常不能第一时间发声,导致错过最佳回应时机;缺乏温度,部分主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讲故事的能力不强,沟通技巧、共情能力还需要提高;缺乏力度,无论是在重大问题上强化议题设置、坚持久久为功,还是针对西方诋毁攻击、力求立竿见影,引导能力和斗争本领还亟待提高。只有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才能更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效维护我国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

(二)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体现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引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目标就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关键点在于“更有效力”,落脚点在于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即传播的实际触达和实际影响。既要确保“听得见”,统筹全媒体传播平台多发声、广发声,提高中国故事的全球能见度,让中国声音传到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听到中国故事;又要确保“听得懂”,坚持融通中外,注重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切实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要确保“听得进”,把“想说的”与“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找准海外受众的情感共振点、思想共识点、表达共鸣点,在“入眼入耳”中实现“入脑入心”,让各方受众更加充分、深入地接受并认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理解和认同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三)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彰显了鲜明的实践导向

《决定》既部署“过河”的方向和任务,又指明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武器”和“钥匙”。既要强化自我革命,加快推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顺应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建强融合传播矩阵、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拓展传播形式手段、加快形成“新闻报道”与“人文交流”并重的工作局面;又要坚持“开门办报”原则,加强与部门、地方、智库、企业、高校等各方合作,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奏响国际传播“大合唱”。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点对外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又要善用深厚而强大的文明力量,参与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外相知相亲、交往交融,推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2

二、一体推进观念理念革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面临深刻调整,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就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更好地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革新、打法创新,切实落实好《决定》相关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系统性变革,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一)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

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改革为重,加快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强化以媒体深度融合赋能国际传播,以高质量融媒产品占领和引领国际舆论主战场。一是在扬弃中持续巩固并发扬传统媒体优势。既要始终保持内容定力,强化发挥传统媒体“言论立报”“深度立报”等优势,用权威、深度报道帮助读者去伪存真,为新闻定性定调,更好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又要不断夯实渠道基础,切实接续与延承好长期耕耘所积累的、来之不易的海外落地机制、传播路径、合作伙伴、读者受众等资源,更好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二是在转型中加快落实国际传播数字化战略。既要加快生产传播流程再造,有效整合各相关部门的采编力量与资源,不断完善全媒体报道机制,持续提高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水平,加快形成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又要注重建强融合传播矩阵,持续做大自主建设运营的网站、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全球性及区域性海外社交媒体,全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三是在重塑中优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在坚持新闻报道基本原则要求基础上,以流量等传播力为导向,不断健全用传播效果说话、用专业数据说话、用市场反响说话的科学考评体系,科学设置传播力考核指标(如转引量、阅读量、播放量、转发量、点赞量等),切实发挥好其“指挥棒”作用,引导媒体从业人员强化流量思维,更加重视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在互联网主战场上勇立新功。

(二)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强化以技术创新壮大新质传播力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是被认为是“内容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革命、下一个颠覆者”。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推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赋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一是在融入日常中全面提升采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推广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涵盖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供稿、传播分析、用户互动等全流程全链条,通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高效率生产能力和深层次挖掘能力,全力提升媒体策、采、编、发、评的整体效率,为受众带来更多场景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二是在自主创新中积极抢占技术应用制高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都是影响传媒业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媒体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技术竞争、市场竞争、影响力竞争,我们既要积极拥抱新变化,坚持新技术新手段“为我所用”,也要紧扣媒体核心业务,从业务场景、用户需求等出发,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为我所有”,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三是在人机协作中牢牢掌握国际传播主导权。“人机协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是服务于新闻生产的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人。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的首创性思维、原创性表达、独创性审美,以及“把关人”作用,只会不断凸显,也应得到不断强化。我们要共同构建以人为本、向上向善的媒体智能化发展生态,让技术与人的创意、情感、审美有机融合,在人与机器友好协作中持续为国际传播赋能。

(三)深化协同合作,加快推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立体式的外宣“大合唱”

国际传播不只是媒体的事、涉外部门的事,而是各行各业的事、全社会的事。我们要秉持“开门办报办网办平台”理念,加强与各方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共同奏响国际传播交响曲。一方面,统筹好“自己做”与“一起做”,积极建强国际传播多主体联动格局。主流媒体既要结合各自特色定位、资源禀赋等情况,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际一流媒体;又要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经验积累等优势,深化与部门、地方、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的合作,特别是重点加强与各地国际传播中心的合作,在协同发力中共同建设“大外宣”格局,携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另一方面,统筹好“自主传播”与“借力传播”,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新阵地新空间。既要坚持自主发声,又要注重用好外嘴、加大借嘴发声,以他们为叙事主体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去展现一个与西方媒体宣传存在“巨大反差”的中国,以“印象扭转”打破“认知桎梏”,从而更好帮助海外受众毫无隔阂地“听”、毫无误解地“懂”、心甘情愿地“共鸣”。既要加强自主传播,又要强化合作传播、加大借船出海,发挥海外媒体“朋友圈”作用,办好用好“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亚洲新闻联盟等平台,深化与全球主要媒体在新闻采访、产品制作、稿件落地等方面的合作,更广泛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

03

三、一体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话语体系既需要研究阐释,也需要叙事表达,新话语新范畴有助于开拓新的叙事空间;叙事体系需要话语支撑,也有助于话语升华,好的叙事、好的表达有利于推动提升话语的感染力和认同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我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一)始终聚焦核心,在创新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上下功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总纲领,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认识中国发展方向的“金钥匙”。我们要坚持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和形象的对外宣介作为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方面,加强提炼锤炼,打造更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充分发挥“媒体+智库”的叠加效应,深化主流媒体与重点智库、知名学者等合作,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提炼和宣介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标识性概念,更好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解决世界难题、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内化转化,推进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话语转化能力,更好将“中国话”转化为“世界语”,积极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等,推进中国声音的精准化传播,不断提高对外宣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闻化呈现、学理化阐释和国际化表达水平,让海外受众更深入领悟中国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二)坚持激浊扬清,在提高议题设置能力上下功夫

面对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西方遏制打压,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我认知、认同、认可,我们要坚持立破结合,“善于正面宣介”与“敢于澄清谬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宣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实践来源。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定力,持之以恒加强议题设置,把握好方式、方法、角度、效果,全力加大多语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媒信息供给,向国际社会全面宣介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各领域发展成就,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解读中国道路、诠释中国理念、展现中国成就,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另一方面,要提高斗争本领。面对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交锋,我们要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天地。既要加强风险预判,不断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切实做好政策分析、舆情研判,力求洞察先机、趋利避害;又要做到敢于亮剑,对于西方的攻击抹黑,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明确重点任务强化靶向发力,积极用客观事实回击污蔑歪曲,以科学分析回应关切疑虑,并坚持稳扎稳打与动态调整相结合,切实推动消解“西方中心论”话语霸权,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新时代中国。

(三)注重改进文风,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做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讲故事能力。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生动讲述了发生在中美间的六个故事,引发各界强烈反响。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讲故事的艺术。无论是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报道,还是主题宣传日常采访,要防止面面俱到、“撒胡椒面”,杜绝通稿式报道、翻译化写法,要选准外宣角度,选好切入点与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以文化人,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我们的故事”变成“大家的故事”,不断增强共情感、同理心、亲和力,努力让普通人听得懂、易接受,让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实现与世界的共情共振。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可视化呈现。数字信息时代,好的载体、好的形式与好的创意、好的内容同样重要。《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出圈,让我们进一步看到视觉创新、表达创新的魅力与张力。顺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我们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全媒体呈现创新,把话语创新、叙事创新落实到形态创新、载体创新上,推出更多易识记、易传播的专版专刊、数据图表、动漫游戏、直播视频等融媒产品与场景应用,以极具冲击力和沉浸感的呈现方式,让传播更加立体、更加真实,让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引发更多共鸣共识。

04

四、一体推进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积极参与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积极参与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积极增进各国对中华文明的正确认知,不断书写“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多彩新篇。

(一)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统筹好文化符号提炼和文化品牌建设,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

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加强与学术界、文艺界等各方合作,加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要兼具世界胸怀眼光,打造好呵护好中华文明“金名片”“活招牌”。在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还要坚持久久为功,积极培育精品、打造品牌、形成IP,强化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样态、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国书、中国诗、中国画、中国戏、中国茶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从而帮助国际社会更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设

人文交流是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在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外,综合运用全媒体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品牌影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最大共识、汇聚最大合力。

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媒体朋友圈,汇聚媒体力量。作为主流媒体,我们要继续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常态化安排、机制化平台等立体渠道,深化中外媒体间双边、多边交流对话,不断提升交流的广度、合作的深度,在增进互知互信中实现相向而行,共同做中外友谊故事的“讲述者”、合作共赢的“实践者”、民众互动的“引导者”。

另一方面,要锐意拓展全球人脉圈,集聚世界共识。要围绕不同主题,面向海外政界、商界、学术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等各界人士,搭建国际论坛、研讨会、文化赛事、展览展示等多元化平台,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积极“铺路架桥”中推动中外思想相通、情感相融,不断壮大知华友华力量,携手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三)把握当下与着眼未来相结合,不断增进中外青年民心相通

构建美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凝聚全球“Z世代”的青春合力。

一方面,加快培育国际传播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要与各方携手,注重用广大青少年听得懂、学得进、记得清的方式,积极引导他们既持有家国情怀,也拥有人类关怀,秉持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在国际舞台上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在双多边框架下积极交流互动、促进合作共赢。

另一方面,推动构建全球“Z世代”成长共同体。要坚持以“Z世代”青年群体为主体和对象,面向各国青年精心设计议题主题,开展精准传播。积极统筹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综合运用交流学习、论坛对话等不同形态、场景,不断做大做强全球“Z世代”青年群体发声和交流平台,推动中外青年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注入青春动能,更好地以青年大团结推动世界大团结、以青年大合作带动人类大合作。

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方显担当。新征程上,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加快推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力量。(作者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10期

原标题:《以改革创新加快推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安雨帆(实习)

来源: 中国记者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