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乐章四部曲
孙利芳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衣食住行,百姓期盼。吃饱穿暖,以食为天,住有所居,出行平安。
穿衣之初,遮体避寒。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如今,个性突出,时尚美观,式样繁多,七彩斑斓。
土地改革,立足良田。粮比天大,百姓欢颜。农业发展,再谱新篇。美味佳肴,生活蜜甜。
住房之初,土坯草毡,鸽子小楼,飘摇苦寒。看我今朝,黛瓦青砖,高楼林立,大方美观,电梯楼房,一应俱全,不断夯实,民生底线。
忆往昔,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晴天一身土,雨天泥满衫;两脚丈量,效率缓慢。看今朝,汽车满地,高铁连环,轮船跨海,飞机飞天,一日千里,疾飞如电。
生活乐章,幸福满满。
云想衣裳裙飞扬(穿衣篇)
“月亮地,明晃晃,家家户户纺花忙;纺得细,纺得长,给俺娃娃做衣裳……”
梦里,母亲哼唱的《纺花谣》唤醒了我对故乡的绵长回忆。
小时候,我的衣服大都是母亲拿旧衣服改的。好不容易等到过年,母亲给我做件新衣服,能快乐好多天。谁家闺女如果能从城里买新潮布料做新衣服,绝对是全村女孩羡慕的对象。
我也不例外,做梦都想有一件漂亮的新衣裳。
夏夜,皎白的月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落地面,斑驳的光影随着风儿吹拂叶片,一会儿方一会儿圆,跟我玩起了捉迷藏。蝉儿在枝头高亢地吟唱,不知谁家的花香被风卷来,满院芬芳。
母亲把纺花车搬到院子里纺花,她从盒子里拿出搓好的棉花条,一手摇动车轮,一手将手中的长条棉花在转子上缓缓拉成细线,绕在线锭子上。
纺花车吱吱呀呀给蝉伴着和弦,忙碌了一天的村庄此刻难得的悠闲。除了我母亲。
那时,一家人的穿戴都靠母亲手工纺线织布来操劳,母亲白天忙田地,晚上纺织到半夜。第二天我上学时,准能看见纺花车上的线锥变得又大又满,白白胖胖,像极了挺着大肚的小企鹅。
纺足了线,开始织布。
织布机威武地站在屋子里。
母亲把纺好的棉线浆洗梳理,染成不同颜色,用络子牵引成经线,一根根安装在织布机上,坐在织布机上开始织布。母亲手脚并用忙得不亦乐乎,脚下有节奏地踩动织布机,双手不停地快速传递着“梭子”,扳动着绳框。织布机随着梭子的穿梭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像一曲劳动谱写的歌。
“小小机梭两头尖,穿梭纬线忙不闲。踏动脚蹑把歌唱,织出布单平又展。”母亲一边织布,一边哼着小曲,织出的布真的跟小曲里唱的那样“又细又密又平展”,而且颜色搭配也构思巧妙,漂亮极了,做成新衣服和床单被褥,温暖、柔软、舒适。
靠着那辆毫不起眼的纺花车,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和纺织的手艺,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快乐。
好动的我格外费鞋,一双鞋没穿多久,大脚趾耐不住寂寞就把鞋子顶了个洞。要强的母亲看到后,晚上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做新鞋子。穿针引线纳鞋底,长年累月,她戴顶针的手指都变形了,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做鞋更不易。
浆布,打夹子,把布一层一层用糨糊粘在平板上晒干,揭下来按照脚的大小剪成鞋底,再用白布包底、沿边、纳鞋底。
母亲一边做一边教我:“穿针要用力,绳子要拽紧,针脚要均匀紧密,不能稀稀拉拉,不然鞋底子不结实,几天就磨坏……”
厚实的鞋底,针扎进去尤其费劲。一双鞋底,千针万线,一针一线凝聚了母亲无数的心血和满满的爱。纳完鞋底,再做鞋帮,最后再用线绳将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一双布鞋才算完工。
“最爱穿的鞋是母亲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执拗地认为,歌里唱的就是我可敬可亲的母亲!
儿时的衣衫和鞋子,虽然是粗布的,但那一针一线里浸满了母亲的爱,质朴而温暖,滋养着我健康成长,也让我学会了勤俭持家、朴素善良的美德。
俱往矣!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鞋子衣服都可以买了,母亲再也不用日夜辛苦手工给我们做衣服鞋子了。
商场超市里,西装、旗袍、裙子、风衣、羽绒服琳琅满目式样新颖;网络直播间,棉麻、涤纶、羊绒、丝绸、长绒棉、貂皮等各色面料比比皆是,各种款式任人挑选,让爱美的我过足了的瘾。
几年前,家乡古城也有了自己的机绣园。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台台轰隆的机器,一团团精美的布匹,一朵朵美丽的花瓣……
偌大的车间,不见传统绣花姑娘们一针一线、上下翻飞,只听见自动化的机器针头嘀嗒嘀嗒节奏均匀前后跳动,只看见丝丝缕缕的彩线被电脑设置好的灵巧机器牵引游走。不一会儿,一朵朵娇艳妩媚的彩色花瓣,便在机器奇妙的“指尖”下悄然绽放了。细细的丝线和润滑的绸缎通过电脑设计,电脑操作,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灵动中透着俊雅。每台机器绣出的花色和品种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牡丹梅花各色品种应有尽有,真是室外花海如潮花香四溢,室内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守良田粮在心安(粮食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陶渊明的笔下充满了田园乐趣和闲适逍遥,而在当时的乡下,却是无尽的操劳和艰辛。
父母每日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母亲每次蒸馒头都蒸三种,一种纯白面的给我和哥哥吃,一种白面和红薯面(或玉米面)卷成的花卷给父亲吃,而母亲吃的是纯红薯面或玉米面做的窝窝头。
我看母亲对窝窝头“百吃不厌”,好奇地偷尝了一次,既粗糙又坚硬,吃多了肚子不舒服,胃里泛酸水。我问母亲:“妈,您怎么不吃白面馒头?”母亲疼爱地摸摸我的头说:“你和哥哥正长身体,地里的活你爸最辛苦,只要你们吃好,我吃什么都行!”
长大了我才知道,三种馒头里既有生活的辛酸,又有浓浓的亲情。
偶尔,母亲做面条时候会煮一些黄豆在里面。盛饭时,母亲总在锅里挑来挑去,把黄豆都挑到我和哥哥碗里,发现漏网一两粒在自己碗里,母亲也要放进我和哥哥碗里。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纲。从小农村长大的我,看着父母每天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敬意。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样的土地,粮食的多少就看各家各户如何投入、如何管理种植了。
为增加产量和生产品种,父亲利用有限的土地率先进行套播。在麦田里套播种上西瓜,麦子收割时,西瓜苗已经长到碗口大了。麦子收割完毕,西瓜苗有了广阔天地,疯长起来,很快爬满土地,开花结果,满地都是喜洋洋的大西瓜。
“庄稼百样巧,肥是无价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父亲施农家肥、灌溉、除草、捉虫精心侍弄,结出来的西瓜个大瓤甜,吃到嘴里入口即化,总能卖上好价钱。父亲又在田埂上见缝插针种上豆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拿到集市上卖,我和哥哥的学费也不愁了。收完西瓜,父亲又马不停蹄地种上萝卜、白菜,等收完萝卜白菜,赶紧种上生长期稍短的晚小麦。
在国家的好政策下,全家人勤劳肯干,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最近几年,父亲和哥哥又摸索出种菜的新路子,洋葱地套播玉米,蔬菜和粮食轮作,经济效益再次提升。
每天各色美味佳肴端上餐桌,用父亲的话说:“天天都像过年呀!”
有了粮食,才有生存的希望。不管是古书中“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还是《史记·管晏列传》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或是战争时期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说明了“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万物生灵,都离不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十四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粮食和耕地永远是人类的生命线。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在探索摸索中前进,国家的粮食和土地惠民政策越来越得民心、顺民意。
故乡老屋换新颜(住房篇)
春节回家看望父母,老屋面目一新,朱红大门富贵气派,不锈钢的雕花窗户精巧雅致,不锈钢的楼梯扶手光滑明亮,双层的隔音窗户既干净又亮堂。
原来哥哥把老屋又加高了一层,室内也进行了装修,要给侄子娶媳妇,我万分欣喜。
朦胧记得,小时候我们和爷爷奶奶三个叔叔两个姑姑挤在又破又旧又窄又长的老院子。一下雨就害怕,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了,屋里还滴答。
后来分家,为照顾弟弟妹妹,父亲什么也没要,分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盖房。打地基,砌土墙,搭几根檩子,钉上木椽子,铺一层麦秸秆做成的苫子,最后抹上泥巴,总算有了遮风避雨之所。
说是房子,其实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没什么两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也正是彼时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期盼。
虽然是草房,但我还是特别高兴,总算有了窝。每天早上,一抹阳光掠过土坯房的门窗,叫醒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啾啾的鸟鸣也让生活渐渐有了希望。
但麦秸房很容易漏雨,经不了多久,一下雨,我们又回到屋里屋外滴滴答答的尴尬中。父亲发誓再苦也要盖几间新瓦房。
父亲干完农活,就拉着架子车到北山挖石头。他弓着身,把石头从山坡上撬下来,搬到架子车上,把皮带斜挎在肩膀上,一步一叩首,吃力地拉回家,以备盖新房时用来打地基。
忙了一个冬天,总算凑齐了打地基的石头。因买不起烧制好的红砖和青砖,只能打土墙,要用很多土,父母亲又到附近的荒坡上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挖土,加上准备椽子、大梁、青瓦等木料,一个春天又匆匆而逝。
那时请人盖房不付工钱,但要管饭。一家人还吃不饱饭,要攒够工人盖房吃的粮食,母亲煞费苦心,自己不舍得吃一点白面,硬是从自己的嘴里节省下一口袋白面。
收完麦子,打麦场地一清空,父亲把土拉到打麦场上,顶着烈日拓土坯。土里加水和麦秸秆儿等材料和成泥,泥浆注入土坯模子,使劲用脚跺实,等凝结后取出模子,再把土坯晒干,垛起来备用。
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把父亲辛苦了一个月的土坯全部泡成了黄泥浆。风雨中的父亲,脸上全是黄汤,被晒成古铜色的脊梁上,也被雨水冲出了一道道泥浆,就像山沟里被水冲得沟沟壑壑。
幼小的我被吓得号啕大哭,母亲抱起我安慰道:“芳儿不怕……”
天晴后,坚强的父亲重新收拾场地,又一块块拓起土坯。
后来,村里分新宅基地,父亲兴奋地谋划着新房的架构,北边三间大房,东边两间瓦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堆杂物……
挖地基、砌石头、搬运土坯、和泥巴、垒土墙,很快,高高的墙体立了起来。
墙脊很高,往上扔泥巴和土坯可是项技术活,不但要有力气还要会用巧劲儿。扔土坯,要把土坯立放在左手和右手上,左手向上倾斜,右手向下倾斜,右手用力,左手往上一送,将土坯的一个角直指到垒砌墙体师傅的鼻子尖儿。接土坯的师傅也要顺势而抓取,都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与功力。下面的师傅总要吼一嗓子:“起!”顺势抛出土坯,上面的师傅喊一声:“接!”眼疾手快接住土坯,他们相互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完成土坯从地下到空中的完美交接。
而另一项往一丈以上的墙脊上扔泥巴,更不容易,一不小心,泥巴容易四溅或者掉下去。有经验的工匠总能摸索出最好的角度,最巧的力度,看准最好的位置,让站在墙上的师傅能顺利接住飞锹里的泥巴。接的师傅既要有力气,又要有好眼力,双手既要巧,又要有功力,才能飞速抓住飞上墙脊的铁锹,还要稳稳地站在高高的墙上,保证自己的安全。
我常常看得眼睛都呆了,脖子仰得生疼,深深佩服这些手艺高超的匠人们。
等墙体盖好,开始上梁。
家乡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上梁关系到房屋是否结实,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父亲请人看上梁吉日,母亲准备贡品,忙着蒸飘梁蛋,我和哥哥下河滩捡一些玻璃球大小的圆石头。能给家里盖大房出点力真是太高兴了,我和哥哥奔跑着你争我抢捡着最合适的小石头。母亲把石头洗净,用白面和成面块把石头包上,做成圆溜溜的飘梁蛋,在上面点一个红点,上笼蒸熟。
飘梁蛋一个个白白胖胖圆润光滑,红色的圆点格外吸引我的目光,我想先吃一个,一向最疼我的母亲表情庄重地阻拦我:“这是上梁用的,从梁上撒下来才能吃,到时候记着抢就行了!”母亲把蒸好的飘梁蛋放在竹篮里盖好,买了喜糖、花米团,用斛斗装上五谷杂粮,红纸包裹喜钱。
吉日一到,开始上梁,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帮忙。
立柱上写着:“左青龙缠定玉柱,右白虎架起金梁。”梁头写着“紫微高照,上梁大吉。”
“嗨呦!加油!嗨呦!加油!”大家喊着口号齐心协力把大梁上好,开始放鞭炮。
一时间,鞭炮齐鸣。
木工师傅开始撒斛斗内的吉祥物品,唱起乡间流行的上梁歌:“一阵风来一阵香,恭贺主家盖新房。脚踏云梯步步高,新建高厅接云霄。读书读得识礼仪,三元及第中头名。辈辈儿孙中高魁,五谷杂粮堆满仓……”
我目不转睛看着撒下的飘梁蛋赶紧去捡,吹一下上面的土,一口咬下去,一不小心咬到里面的石头,硌的牙齿生疼,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最后木工师傅大喊:“主家接斗,越过越有。”满脸笑容的父亲上去接过斛斗,上梁仪式结束。
定椽子、铺青瓦、雕刻檐脊、粉刷。当洁白的石灰墙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把脸贴在墙上,大喊着:“我家有新房了!”回声一遍遍在新房里回响,喜悦在我的心头荡漾。
后来,土墙瓦房变成二层楼房,钢筋水泥、红砖砌墙,盖房用上了搅拌机、升降机,盖房速度大幅提升,房子更加坚固美观。
再后来,农业机械化,原来的小木门开不进拖拉机,老屋再次翻新改造,大铁门代替了原来的窄小木门,拖拉机、三轮车等农具能“突突突”开进院子里。
这次,是第四次翻新老屋了。父母高兴极了:“就等着娶孙儿媳妇了!”
车轮滚滚永向前(出行篇)
架子车是儿时我对“车”的最初记忆。
父辈们用脚丈量着大地,架子车驮着全家的希望。下田干活,拉化肥庄稼,进城办事,那辆架子车不离不弃。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焦麦炸豆的麦收时节,天刚蒙蒙亮,父亲往架子车上装上镰刀、绳子、水壶、干粮,我和哥哥坐在架子车上,全家出动割麦子。
挥汗如雨、腰酸背疼、胳膊红肿、脸颊黝黑,终于换来整齐的麦子一铺铺平躺在广阔的大地上。
稍事休息,要将一铺铺麦子抱到架子车上,装车拉到打麦场。
为让车前后平衡,父亲给我安排最轻的活——扶车把。看似轻活,时间久了,我的小胳膊被压得又酸又痛,两条腿不听使唤哆哆嗦嗦,车把犹如千斤重担让我承受不起,汗水顺着脊梁像一条条小溪流向腰间和脚踝,我头晕目眩,胳膊一软,车把倒地,快要装好的一车麦子轰然倒塌,麦粒崩落洒了一地。
父母丝毫没有怪我,反而安慰我说没事没事,歇歇再装。但我分明看到了父亲的心疼和惋惜,恨自己年幼无用懊悔不已。
后来,父亲托人买了一辆二八大梁的洋马车,着实让我和哥哥兴奋了好久。父亲让我坐在前面横梁上,哥哥坐在后面车座上,带着我俩下田。虽然小屁股被横梁硌得生疼,但耳边呼呼的风声让我兴奋地体验着“风驰电掣”的骄傲。
为了能骑着大洋马去城里新华书店看书,我缠着父亲学骑车。个小腿短,跨不过去横梁,只好从横梁下掏腿蹬半圈。车把高,不好掌握平衡,无数次被大洋马摔得鼻青脸肿。虽然吃尽苦头,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最终还是驯服了大洋马。
大洋马陪伴我们全家十多个春秋,锈迹斑斑,除了车铃不响其他哪都响。我毕业上班后,自行车早已普及,我用第一笔工资给父亲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父亲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说:“这是我闺女给我买的洋马车。”
上班一年后,我省吃俭用给自己买了辆紫色的飞鸽牌自行车。车把高挑,车梁弯弯,粉紫浪漫,我最喜欢的白雪公主款。上班、外出办事、回家看父母,说走就走,惬意无比,飘飘欲仙。
结婚时,夫君用攒了一年多的工资给我买了辆小木兰摩托车。同事们编了顺口溜来称赞:“小利芳骑小木兰,一溜小烟;俏佳人配小木兰,风度翩翩……”
接下来,既环保又轻盈的电动车出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一辆或多辆电动车,出行更加方便。
银婚纪念日,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爱车。洁白帅气、车身高大、空间宽敞、一键启动、车载导航、自动玻璃、自动关门……夫君介绍起爱车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带父母外出游玩,82岁的父亲坐在新车上笑得合不拢嘴:“年轻时拉着架子车步行卖菜、卖西瓜,后来有了大洋马、拖拉机、四轮车,不管干啥都省时又省力,犁地、播种、收割全部现代化。老了老了,又跟着孩子们享享福,坐上了小轿车,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呀!”
无论从补丁衣裳、粗布衣衫、千层底布鞋到真丝、羽绒服、皮鞋、运动鞋的华丽转身,还是从红薯馍、白面馍到山珍海味的丰盈,无论是从茅草屋、土房、瓦房到楼房的变迁,还是从架子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到小轿车的飞跃,都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模样,更是老百姓最贴心的日常。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员,生活在和平、友爱、善良的国度,享受人间烟火的温暖和清欢,夫复何求?
责任编辑 时凤侠
《牡丹》2024年10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辑
E
N
D
终 审 | 王小朋
二 审 | 李知展
微信编辑 | 刘洋阳
版权说明丨平台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有不当使用,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