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消失的台北餐馆
中国作家网
2024-11-21 12:25:18

台北的餐馆史,将来一定有人可以好好写写。但今天我且就三十年前几家令人印象深刻、却在二十年前或十五年前逐渐消失的好馆子来谈一谈。

所谓三十年前,是一九九○,那时股票很高,又是人们说的“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上馆子的兴致颇高。而开店的人也意气风发,想做出一道道震撼人心的菜。

先说江浙菜。“东生阳”(永康街6巷8号)当年的呛蟹、咸菜黄鱼、烤菜、牛腩萝卜等,极受欢迎。许多朋友宴客,都喜欢选在这里,滋味浓鲜,价格也可以。

但曾几何时,不见了。

“陶陶”(中山北路二段57之1号)是有着日本人心目中上海菜风味的“新派上海菜”名馆。当年一开出来,教人耳目一新。在用餐氛围上、菜色设计上、餐具上等,皆更显得国际化。并且,高级感很足。也不见了。

“复兴园”(汉口街一段45号)是江浙菜的老字号,六七十年代开在中华路,八十年代中期开到了汉口街。老派上海菜烧得很入味,红烧下巴、炒鳝糊、葱开煨面等,都是强项。

“淞园”(大安路一段182号)开在“半亩园”隔壁,离东丰街的“客中坐”茶馆(侯孝贤导演九十年代初喜欢在此讨论剧本)也没几步路。大安路、东丰街口是八九十年代之交台北东区相当优雅的一个角落,而“淞园”二楼的包厢很适合宴客及拼酒。

离“淞园”不远的“京兆尹”(四维路18号),他的总店在丽水街16巷2号,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少有的“北平点心”总坛。强调“宫廷点心”,像驴打滚、豌豆黄、果仁奶酪、桂花凉糕等,令当年太多本省外省吃客惊艳不已。照说此类小吃原应在五十、六十年代大伙最思乡的时代出现,然而没有。总要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的经济环境更富泰了,才会出现。

“京兆尹”全盛时期,分店很多,连复兴南路一段107巷也有,天母东路也有,那真是台北人最爱吃、最爱花钱的一段好光阴。

但是,还是消失了。

说到天母,有一家西餐馆“雍雅坊”(中山北路七段31号),当年也是台北人迢迢远赴天母去品尝美食的一家名店。他的法式焗田螺、法国香煎鹅肝等都很受欢迎。

有一家开在辽宁街45巷5号的“姑姑筵”,是又像简洁版的创意小馆,又带些洋味的咖啡馆式中餐店。在那个“努力迎接新颖”的好年代,开了出来。文艺青年很快就发掘到这家开在巷子里的特色小馆。

另一家几乎像夜店又是充满狂野装潢的“现代启示录”(复兴北路323号)开了。它的菜既有三杯中卷,又有麻辣肥肠,更有京都排骨,是综合各省之长又符合台湾吃客之爱的口味强劲、极宜配酒的过瘾中菜。

这是那个年代的极鲜明记忆。“现代启示录”开到半夜三点,而那个年代出租车直到深夜还生意兴隆,大伙是一摊接一摊地来“续摊”。

在新生南路的“大声公”(新生南路三段66号),历史悠久,在六七十年代之交还曾经开在台大运动场上,算是露天的消夜广东粥小摊子,我还吃过呢。

据说更早时,四十年代末就以别的形式开了。

前些年,还是收掉了。

日本烧烤料理“狸御殿”开在七条通(中山北路一段121巷17号之1),就在卖鳗鱼饭的“肥前屋”旁边,人一推门进入,就是木头笼罩、烤物氛围十足的日本式浓郁空间。

七条通看似是吃东西的绝佳巷弄,但不知怎的,一眨眼竟然这店不见了。

卖黄鱼水饺的刘家小馆(复兴南路一段219巷10号),极有特色,又因用料比较高级,价格自然不能太低;却因开在八十年代初的东区,人们已能认同此种享受,于是能一直开下去。但前几年,还是收掉了。

有两家新派素食自助餐,算是九十年代初最引领风骚的餐馆,“塘塘”(光复南路290巷48号地下室)和“桃花源”(吴兴街220巷29号)。他们打破传统“模仿动物形样”的那种制作素菜,是极健康、自然的吃素见解。但开不了太长的时间,就歇业了。

最后说一家,“湖北一家春”(安和路二段71巷8号),是台湾有史以来唯一一家完全打着湖北菜招牌的餐馆,或许也只有八十年代中期台北的社会安逸感才会开出那样的店。珍珠丸子、萝卜丝牛肉不在话下,他的“粉蒸苋菜”“粉蒸茼蒿”简直太教台北人大开眼界了。

以上这些店,都消失了。

前一阵子,先有“永福楼”吹熄灯号,后来说台菜的老资格“青叶”(中山北路一段105巷1号)也停业了,真是教人感慨万千,于是想起近三十年来诸多餐馆的凋零,提笔写下这篇小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