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受冷空气影响,郑州市最高气温将降至个位数,“暖消息”随之而来——记者从郑州市民政局获悉,郑州市“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也将启动,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确保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安全、温暖过冬。
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安排部署,根据郑州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从即日起至2025年3月15日,郑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救助行动),并发布郑州市各救助站联系表,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及时求助,也希望热心群众遇到需要救助者时,及时伸出援手,提供救助线索。
设置救助引导牌等 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受助、避寒
“及时有效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是履行兜底线、救急难职能的具体行动。”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州市民政局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将专项救助行动作为今冬明春的重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提早研判谋划,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比如,加强救助物资储备,等等。
如何织密织牢救助服务网络体系?通知中明确了多项具体举措——
比如,要扩大临时救助场所覆盖范围,根据需要,在临时遇困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置临时救助点、临时避寒场所,利用福利彩票站点、社区服务中心(站)、银行网点、户外劳动人员服务点等场所,设立求助引导点或临时救助场所,设置救助引导牌、发放爱心救助联系卡,前置救助关口、延伸服务触角,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受助、避寒。
要扩充救助服务力量,充分动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以及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快递员、夜间安保人员等,引导大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
要将巡查救助工作融入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发挥基层网格作用,畅通发现报告和救助服务信息反馈渠道,响应救助线索,及时发现救助受助人员。
通知强调,郑州市救助站要发挥救助总值班室调度指挥中心作用,统筹协调和辐射带动全市各级救助力量,健全完善快速响应机制,提升服务网络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街面巡查 关注务工不着、露宿街头等重点人群
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人社、卫健等部门的协同配合,联合开展街面巡查。
要加大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临时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巡查范围,关注务工不着、露宿街头、流浪儿童、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加密夜间以及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和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巡查频次,耐心劝导、引导临时遇困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或临时救助场所接受救助。
对危重病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要妥善护送其到医疗机构接受救治;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要劝导护送其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及时开展送返工作;对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老弱病残等人员,可以先行救助再查明情况;对经劝导仍不愿入站接受救助的人员,要提供御寒物资和食品、告知并留下求助联系方式,做好后续跟踪,妥善保存救助期间影像
资料。
分类施救 24小时值班保证求助热线全天畅通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的救助工作,郑州市除了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之外,各区县(市)也设立了救助管理站,共计17处。专项救助行动期间,各救助站都将为受助对象免费提供住宿、饮用水、食品、御寒衣物等,传递温暖。
根据通知要求,专项救助行动期间,各救助管理机构要细化落实照料服务职责,根据受助人员性别、年龄和身心状况分类施救。具体包括:对突发急病的受助人员,按照规范的诊疗程序及时送医;对家暴受侵害、务工不着、被盗被抢等因遭遇突发事件而陷入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应急性和过渡性基本生活保障;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要加强救助寻亲工作,及时发布寻亲公告,会同公安机关利用指纹、人像、DNA 等数据甄别查询,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尽快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与此同时,要加强站内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求助热线全天畅通,及时响应求助线索,坚决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确保机构安全平稳运行。
通知还要求,广泛宣传救助政策,多渠道向社会公布24小时求助热线电话、求助程序、救助管理机构联系方式和地址,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救助工作,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得到救助以及热心群众及时提供救助线索,进一步营造扶弱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