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昆明送子鸟:子宫肌瘤“最偏爱”这类女性......6种异常表现,要引起重视!
送子送福送子鸟
2024-09-27 09:24:11

子宫肌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图源:摄图网

子宫肌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约为25%,而围绝经初期女性中,发病率高达70%[1]。

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

目前,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2]。

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子宫肌瘤是性激素依赖性的良性肿瘤,主要基于以下证据:

(1)子宫肌瘤好发于性激素分泌旺盛的育龄期妇女,青春期前少见,而绝经后发展停止或肌瘤缩小;

(2)妊娠期雌、孕激素的分泌量增加,肌瘤有增大的倾向;

(3)外源性性激素摄入如激素补充治疗会引起肌瘤增大;

(4)抑制性激素分泌的药物治疗能使肌瘤缩小。

此外,生物化学检测证实肌瘤中雌二醇的雌酮转化明显低于正常肌组织,肌瘤中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且研究还证实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

因此,雌、孕激素在肌瘤发生、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雌、孕激素水平失衡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发生子宫肌瘤。

图源:摄图网

除了性激素外,研究发现,子宫肌瘤的发病还与种族、遗传、流产史、妇科疾病、应用避孕药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关[1-7]。

1

遗传与种族

有学者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主要是基于以下研究结果:

(1)子宫肌瘤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会增高;

(2)单卵双胎女性都发生子宫肌瘤的概率远高于双卵双胎女性;

(3)子宫肌瘤的进展和临床严重程度与种族(黑色人种)密切相关;

(4)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某些遗传性疾病相关,40%~50%的子宫肌瘤患者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

此外,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酶的异常、细胞凋亡、高迁移率族蛋白家族与子宫肌瘤的发病相关。

2

流产史、妇科疾病

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和流产≥2次乳腺增生月经紊乱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妇科疾病具有明显相关性。

主要因为有流产史、妇科病史的女性在内分泌水平上受到波动,可能会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升高。

3

应用避孕药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过早使用避孕药、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较其他女性高。

避孕药能够通过抑制卵巢排卵使子宫肌层受雌、孕激素的刺激减少,导致子宫局部出现高雌、孕激素环境而诱发子宫肌瘤。

4

生活习惯

研究发现,子宫肌瘤患者的肥胖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当BMI值每增加1kg/m2 ,患子宫肌瘤的风险会增加8.9%;且腰围≥80cm、 腹壁脂肪厚度>20mm也是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食用豆制品频率≥3次/周也会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豆制品中含有大量与雌激素化学结构相似的异黄酮、木酚素类、黄豆素类等植物激素。当频繁进食豆制品时,会不断积累外源性类雌激素,造成下丘脑的雌激素调节功能紊乱,体内雌激素含量异常升高,导致子宫肌瘤快速生长。

吸烟持续的酒精摄入(主要是啤酒)与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此外,在<35岁的女性中,咖啡因的摄入(≥500mg/d)与子宫肌瘤发病风险的增加具有相关性。原因可能是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会通过影响卵巢功能从而导致激素水平和代谢的改变来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生。

5

其他

年龄>40岁、初潮年龄小、未生育、晚育以及内分泌干扰物(增塑剂、二恶英、多氯联苯、有机氯、邻苯二甲酸盐、染料木黄酮和二乙基雌酚等)均与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早期发病隐匿,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通常在体检时发现。

仅有20%~50%患者会有明显症状,如月经异常、白带增多、下腹包块、压迫症状、腹痛以及不孕或流产等[8-10]。

1.月经异常

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是子宫肌瘤的最常见症状。

2.白带增多

由于肌壁间肌瘤使得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从而导致白带增多。若有溃烂、坏死或出血,则会有血性、脓血性、伴有恶臭的阴道排液。

3.下腹包块

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得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时,能够从腹部触及包块;包块大小与瘤体生长位置及瘤体大小相关。

4.压迫症状

当肌瘤较大时会压迫膀胱、直肠或输尿管等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便秘等。

5.腹痛

黏膜下肌瘤会引起痛经,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可出现急腹痛,肌瘤红色样变时会出现急性下腹痛,伴有呕吐、发热及肿瘤压迫痛。

6.流产、不孕

黏膜下肌瘤和引起宫腔变形的肌壁间肌瘤会引起不孕或流产。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