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争鸣|严格要求自己叫宽厚;严格要求别人叫刻薄
瑞青读书
2024-10-13 07:13:23
《原义与今释——瑞青说论语》系列(122)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倘若不能宽以待人,行礼的时候不够恭敬严肃,遭遇丧葬之事不是真心哀痛,对此我怎能看得下去呢?”

此章是《八佾》的最后一章,明显带有总结的味道。回顾《八佾》,孔子着重批判了各种僭越礼乐制度的行为,提倡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共同维护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

孔子所说的“居上”、“为礼”、“临丧”三个方面,皆是针对统治阶层而言。

理解本章的重点在于一个“宽”字。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也谈到过“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意思是说,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个方面推行于天下就是仁啊。”子张又问是哪五个方面,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敏速、恩惠。恭敬就不会受侮,宽厚就能得民心,诚信就能获得人之倚任,敏速就能获得成功,施恩惠就能领导别人。”

可见,“宽”是“仁”的具体表现之一。在“仁”的五个表现之中排位第二。

一个好的统治者或为政者,一定是一位“仁义”之君。重点表现在“宽”和“敬”。为什么这么说呢?

西汉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仁义微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借来一用:

“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舆?自攻其恶,非义之全與?此之谓仁造人,义造我,是故以自治之节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为礼不敬也。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

要理解这段话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春秋》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孔子亲自修订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目的不在于“记述史事”而在于“微言大义”。它研究的是如何处理别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强调“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即仁是对于别人的作用,义是对于自己的作用。而现实中的许多人恰恰是反过来的,即用仁宽待自己,用义要求别人。

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有了对《春秋》的基本认知,就好理解董仲舒的这段话。即用仁的法则对待别人,用义的法则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严厉地责备而轻微地责备别人的过失。所以对自己要求严格,叫做宽厚;对别人要求严格,叫做刻薄。用全面的标准要求自己,叫做明智;用全面的标准要求别人,叫做糊涂。

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居上位却不宽容;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执行礼制不恭敬。居上位不宽容,就损害了宽厚的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执行礼制不恭敬,就损害了品行,百姓就不会尊重。百姓不亲近就不会相信他,百姓不尊重就不会敬畏他。

对于董仲舒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然,统治阶级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最终走向灭亡。当然,此话也适合于普通人,人们在为人处事中坚守“宽”、“敬”的原则,就会交到真心的朋友,事业就会发展得更好。

我们再看几例其他学者的注释观点。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指出:此章讥当时失德之君也。为君居上者,宽以得众,而当时居上者不宽也;又礼以敬为主,而当时行礼者不敬也;又临丧以哀为主,而当时临丧者不哀。此三条之事并为乖礼,故孔子所不欲观,故云吾何以观之哉。

北宋学者邢昺说: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于苛刻。凡为礼事在于自己省上。不敬则失于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观。

南宋朱熹认为: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傅佩荣先生认为,对待百姓而言,并不是要减少合宜的法令,而是要基于恕道,多为百姓设想,如“举善而教不能”等。

总之,孔子强调,居于上位的领导者,为政宜宽,执事宜敬,临丧宜哀,这就是礼制在治政中的具体运用。其中,为政宜宽和执事宜敬,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如果为政严苛,为人精明,必然使人畏惧,离心离德。若是没有宽容的胸襟,眼界狭隘,领导者就很难吸引人才,不会有大的作为。

在历史上,由于统治者的“宽”与“不宽”导致结果迥异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作者曾深入地研究过汉末三国的一段历史,不妨就拿其中的袁绍与曹操这两个人物作一下对比。

先说袁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善于耍一些小聪明。从本质上,这些表现就直接说明他是一个刻薄寡恩,器量狭窄之人。他表面上到处招揽贤才,但并不谦逊地听取那些贤士们的建议。比如他主动挑起官渡之战,本具有以压倒性优势,但不听谋士建议,最终一败涂地。如果能及时调整策略,仍然可东山再起,但他却不知反省自己,而是为了所谓颜面,竟然杀死了曾多次劝谏的田丰。导致一手好牌打个稀巴烂,最终吐血而亡,偌大的北方领土轻而易举地落入了曹操之手,为曹操日后的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说曹操。他最大的特点是能大能小,审时度势,具体表现就是宽以待人。比方说,他与张绣一战,损失惨重,他的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都因此失去了性命,曹丕要不是骑着马跑得快,也难逃一劫。但曹操为了大局,却一笑泯恩仇,原谅并接纳了张绣,还与之结为姻亲。

再如,官渡之战后,他与袁绍的做法相反,曹操的一些高级将领和文官,在战争期间与袁绍暗通书信,以确保自己多一条生路。曹操在占领袁绍的地盘之后,获得了这些书信,但他下令全部烧掉,以此让那些人死心塌地地信任他。他还重用了曾帮助袁绍写檄文大骂他的陈琳。他的这些做法就是典型的居上以宽。其结果是他成为了三分天下的最强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当下所提倡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做法,正是对本章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遗憾的是,如今的当政者,真正能够做到的则是寥寥无几。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以及古代文学等文史方面的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以及《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