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金秋采风白马坡:逯明垒中古滑台
黎阳红哥
2024-10-15 08:22:27
 #创作挑战赛六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城东古黄河东南岸白马津旁,曾有一座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赵政权修建的军城,由于这座军城是后赵石勒十八骑中的大将逯明主持修建,用来扼守黄河古渡白马津,所以这座军城叫做“逯明垒”。
逯明垒遗址
逯明垒是一座东晋故城。北魏晚期郦道元编写的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记载:“黎阳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城因名焉。”

清代雍正年间编修的《河南通志》记载:“逯明垒在滑县,石勒将军逯明所筑。”《滑县志·舆地》载:“逯明垒,石勒将军逯明所筑,遗址尚存。”

据《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稿载:逯明垒在今浚县城东7公里酸枣庙与马村间,后赵石勒大将军逯明所筑。位于古黄河东岸,与黎阳津隔河相望,为南北朝初期军事要冲。今有遗址,已支离破碎。

逯明垒遗址在今浚县善堂镇马村、李村、酸枣庙一带,古时这里是滑县的地盘,也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

根据史料文献中的描述,古时的逯明垒规模庞大,军城周长达到20里,比现在“十里城池半入山”的浚县古城大了一倍。

逯明垒“险带长河”,地处古黄河东南岸白马山下白马津旁,与古黄河西北岸黎阳津边的黎阳城一样,都是把守黄河渡口的军事要塞。

然而,根据红哥白马文化采风实地探访,综合分析史料文献记录,发现古时逯明垒的前身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古滑台城。也就是说,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逯明垒军城是在更为古老的滑台城基础上修建的。

《水经注》记载:“滑台者,滑氏之旧垒也。后人增以为城,高坚险峻,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中也说:“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又云:“滑州城即古滑台城,甚险固。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传为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高峻艰险,临河亦有台。”

由此可见,滑台城是在滑台的基础上修建的,而滑台最初是周公最小的儿子伯爵在自己封地的黄河岸边修筑的土城,因此后世称伯爵为滑伯。后人在滑台土城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修建了滑台城。

白马坡
古滑台城地处黄河南岸,背靠白马山和黄河金堤,南临一望无际的白马坡。站在滑台城上,隔河西望大伾奇峰、黎阳城和黎阳津,俯瞰滔滔黄河和白马津渡口,由于地势险要,滑台城渐渐成为一座军事重镇,这也是后赵石勒命大将逯明在这里修建军城的主要原因。北魏时期,滑台城与金墉、虎牢、碻磝并列为著名的“河南四镇”,成为当时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红哥之所以认为东晋时期的逯明垒就是滑台城,是因为文献记载二者所处位置相同,只是东晋文学家戴延之将滑台城称作“逯明垒”而已。持此观点的还有浚县史志专家朱光临。

《重修滑县志》记载:“滑台秦、汉时在天桥津东岸。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盖滑氏之旧垒,卫灵公所筑之都城。后因石勒骑将逯明曾据之以为险要,故又谓之‘逯明垒’。其实即滑台也。”黎阳津在东晋时期叫“天桥津”,对岸是白马津,逯明垒就在白马津旁边。

《浚县志》记载:“逯明垒在浚县城东七公里酸枣庙与马村之间”。如今,浚县善堂镇酸枣庙与马村之间存有一片高地,很可能就是古老的滑台了。

逯明垒遗址高台
滑台城历经千年沧桑,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今人将滑台遗址定在距离逯明垒遗址约20里的滑县城关街道内,是因为在那里发现了滑伯墓遗址和滑伯祠遗址。在红哥看来,这样的判断是不符合常理的。

滑伯修筑滑台是供自己和臣民居住的土城,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他去世之后不可能埋葬在城里,而要将坟墓选在城外。

文献记载滑台城“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且“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现在发现滑伯墓遗址和滑伯祠遗址的滑县城关街道远在古黄河20里开外,应该是处在滑台城南关的位置,滑伯的坟墓埋在滑台城外也就合理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