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齐亚琼
11月20日,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办,这一天还是“世界儿童日”。
如何将诗意种到孩子们心里,使其浸润心灵、更好成长?当天,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传媒企业代表围绕“诗教育人,启迪少儿心智”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以回归原始初心的角度看诗教,诗为根本。何为诗?”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予以解析,“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以言语加持,是对一个人情性、品格的塑造。”
张静以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的一位美籍华裔少年的诗教为例,进行了观点阐述。“为需要帮助者奉献劳动和时间,在这位少年看来是件最快乐的事。所以,诗教是让一个人在天地之间能够找到安身立命那个生存观的树立。”她说。
从孩子品性培养的角度理解诗教意义,其形式也更为多样,能看、能听,还能唱。
《不白吃古诗词漫游记》以动画形式,通过趣味少年“不白吃”的穿越,带着孩子们回到诗词创作的环境中;“西窗烛”APP打造集唐诗、宋词、古文、典籍、朗诵等于一体的古诗词学习创作社区;“婷婷唱古文”通过唱诗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在体味诗词之美中更好弘扬传统文化。
最近,《婷婷诗教》专栏创始人胡维瑾还与中科院多位老师联合做了一个趣味试验,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上:选200个小朋友开展诗歌学习,小朋友用唱诗的方式需要6分钟左右背诵一首诗,读诗的话大概需要30分钟能背诵。6个月之后,对这批小朋友再做测试,发现68%用读诗方式背诵的小朋友已经忘记这首诗,而以歌唱形式记忆的小朋友都能背诵。
“诗乐融合的魅力是无穷的,借助这种形式,让文化更好来传递。”胡维瑾说,穿越历史长河,在藉由诗词的文化传递中,蕴含文人风骨、时代责任,这是最关键的,也是多年做诗教的初心。
北京西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瞿章才说,未来可以通过AI赋能诗教,把历代诗人、书画家等变成一个个智能体,实现与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对话,体验他们当时的生活与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创作情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世界儿童日”,以诗寄语,参与话题探讨的嘉宾还分别送上别具诗词意味的希冀。
“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张静以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诗语作结,“万事万物都有生长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可待,在‘心有赏’的目标投注中,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将有所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