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家在农村。每年5月,粽香便在街头巷尾飘散,惹得人垂涎三尺。
端午放假时,父亲会从外地归来,一家人得以团聚。欢声笑语中,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粽子,叙着往事,畅想着未来。
端午前,母亲喜欢一大早去赶集,精心挑选粽叶和棉线。回到家,她便忙碌起立:剥花生、挑红豆,再把糯米浸泡得恰到好处……每一个步骤,她都做得一丝不苟。
端午前一天中午,母亲正式开启了包粽子的“大工程”。母亲虽忙碌,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精明强干,包粽子是她的拿手活儿。
母亲先把浸泡好的糯米洗净、沥干,再掺入花生和红豆。接着,她端来粽叶和食材。她拿起两片粽叶,轻轻叠在一起,灵巧地卷成圆锥形。随后,她放入适量的糯米、红豆、花生,用力压实。最后,她一折一裹,用棉线一圈又一圈地将粽子缠好,打上一个漂亮的结,一个精致的三角粽便做好了。
不一会儿,母亲就包好了一些粽子。我嚷嚷着要学,母亲笑着答应,在一旁耐心地指导我。可我太心急,笨手笨脚的,没几下就把粽叶弄破了。母亲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的动作,还轻声安慰我:“别着急,慢慢来。”在母亲的鼓励下,我静下心来,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虽然我包的粽子模样不太好看,母亲却像发现了宝贝似的,满心欢喜地夸赞我。
包完粽子,已到晚饭时间。母亲把铁锅稳稳地放在灶上,将粽子小心翼翼地放入锅里用旺火煮。不一会儿,粽香便弥漫了屋子,让人陶醉。母亲见火候差不多了,便改用小火慢煮。
等待吃粽子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甜蜜的煎熬。
“吃粽子喽!”母亲打开锅盖,拿出粽子,将它们放在盆里。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却被母亲轻轻制止:“粽子太热了,还不能吃。”说着,母亲拿了一个粽子放进凉水里。大约过了10分钟,母亲剪开棉线,剥开粽叶。刹那间,色泽金黄、清香扑鼻的粽子展现在我眼前。
母亲舀了两小勺白糖,连同粽子一起放入碗里,又递给我一双筷子。我坐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把筷子插进粽子,将香甜的粽子送进嘴里。
端午那天清晨,阳光洒在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粽子,幸福的气息弥漫开来。母亲一边吃粽子,一边跟我讲端午的来历、粽子的起源。我静静地听着,心中满是对这个节日的喜爱。
时光匆匆,长大后的我在千里之外任教。端午假期太短,我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心中满是遗憾。后来,我回到家乡任教,但母亲已年老,不再像从前那样包粽子了。如今,想吃粽子时,我便去市场上或超市买。
儿时母亲包粽子的情景,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时从记忆深处涌出。它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脑海中那扇带着粽香的回忆之门,让我不时想起父母的辛劳和他们对我的无私付出。这份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慰藉。
来源 | 许昌晨报·文峰塔版
编辑|李翊飒 校对|李炎
二审|王婵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