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漯河:“小个子”变身“小巨人”
漯河发布
2024-10-21 20:55:51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辉煌七十五载”,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奋斗的印记。从昔日的农业小城到如今的现代化食品名城,漯河发展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的时代跨越,是新中国75年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闪耀着改革创新的光芒。

即日起,漯河日报社所属全媒体平台推出“辉煌七十五载 漯河出彩添彩”系列报道,从现代化食品名城、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水资源优势与幸福漯河、“项目为王”强支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回顾漯河创新发展历程,多角度展示漯河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的喜人变化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敬请关注。

1986年,我市生产总值仅11.8亿元,人均GDP仅580元。

2023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17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6年增长59.3倍。2023年,人均GDP达到7449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41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6年增长51倍,年均增长11.2%。

今天的漯河,GDP增速曾取得建省辖市以来全省第一的成绩,并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多年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领先、持续领先,成为中原地区经济较活跃、发展较协调、居民幸福感较强的省辖市之一。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漯河,这个当年资源匮乏的“中等生”,以改革开放动力、凭农食融合实力、借创新转型活力,悄然蝶变为中原大地的“排头兵”“模范生”。

漯河城区在蓝天、碧水、翠柳的映衬下美如画卷。

动力——改革开放 “小个子”变身“小巨人”

从全国15个机构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到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再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沙澧这片热土深深烙下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

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作为改革的试点单位,由河南省管下放到漯河市管,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如今,双汇肉类产销量二十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品牌价值800多亿元,建成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成为世界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年肉类产销量上千万吨,迈入世界肉类行业前三。

双汇生产车间

作为省办内陆特区,漯河有着敢为人先、开放超前的优秀基因。我市改革开放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结构逐年优化,“小个子”变身“小巨人”。

看综合实力——

经济总量连续跨上新台阶。1996年,我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此后,我市经济增长步伐逐渐加快,分别在2003年、2008年、2015年突破200亿元、500亿元和千亿元;2023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17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6年增长59.3倍,年均增长11.7%。

人均GDP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均GDP分别在2014年、2017年、2018年、2021年突破4万元、5万元、6万元和7万元,2023年达到7449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41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6年增长51倍,年均增长11.2%。

看经济结构——

建省辖市之初,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6∶27.6∶29.8,处于前工业化阶段;199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3∶40.4∶24.3,呈现“二、一、三”格局,迈入工业化初期阶段;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62.3∶19.3,一产占比低于20%,呈现“二、三、一”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11.4:60.3∶28.3调整为2023年的8.8∶39.8∶51.4。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23.1个百分点。

数十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已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发展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全市上下正紧紧围绕“聚焦高质量、奋勇争第一”工作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围绕影响现代化漯河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以改革开放破题解题,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为漯河持续跑出加速度增势赋能。

实力——以“食”为笔 描绘食品工业新图景

2005年1月23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沙澧大地传开: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评审、考察,我市被评为“中国食品名城”。

第二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会场

2023年5月16日,在第二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上,我市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同日,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授予我市“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称号。

手握三张食品领域国家级“王牌”,漯河凭什么?

凭的是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器”作用更加巩固。

凭的是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建省辖市之初薄弱的工业基础上,逐步培育出双汇、卫龙、南街村等一大批中外驰名的工业企业,有7000多家食品企业,食品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是全省的1/5、全国的1/50,成为全省食品加工等7个万亿级产业的重要支撑。

卫龙生产车间

2023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6年增长9倍,年均增长6.1%。建省辖市之初,工业总产值仅8.1亿元,1994年突破百亿元大关。此后,我市工业增长步伐逐渐加快,分别在2003年、2005年、2007年突破20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2023年,漯河工业总产值达964.6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做大做强食品产业为引领,培育食品装备制造、液压科技、精密制造等8个细分领域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11+8”产业链聚链成群,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利通液压生产车间

加快推动“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名城,构建了以食品、化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行业格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稳步增强。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35.7%,年均增长8.1%。2023年,我市食品工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113.7%,年均增长7.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577.5%,年均增长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44%、19.4%。围绕食品包装、食品辅料等配套产业,我市形成了从原料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等全食品产业链条,产业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中国食品名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强。

活力——打创新牌 食品名城更具发展胜势

去年年初,由市市场监管局提出并指导、倍佳科技牵头起草、市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全国首个食品级润滑剂系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该系列团体标准首次对国内食品级润滑剂进行明确界定,填补了国内食品级润滑剂的标准空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我市已制定调味面制品、玉米抗性淀粉等23个团体标准。这些团体标准既是建设“标准漯河”的重要成果,又是创新赋能现代化食品名城的鲜明标识。

2022年9月22日,中原食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营。中原食品实验室围绕食品新资源挖掘与功能研究等六大方向,注重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打造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培育壮大食品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两年来,这个全省乃至全国的食品行业“创新大脑”突破关键技术16项,发布代表性成果36项,为28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80多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30多款新产品先后投入市场。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技术研发平台在我市建成投用。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研发平台151个、市级研发平台205个,形成了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龙头、省级与市级平台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平台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以理念创新谋划项目、机制创新推进项目、科技创新赋能项目、模式创新招引项目,谋划实施了以“三个五百亿”为标志的创新引领型重大产业项目。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双汇第三工业园等一批新的产业项目快速开工、快速投产并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大恒源、漯河微康等一批骨干企业倍增提速,项目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成色更足。

围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我市以双汇、卫龙等产业链“头雁”企业为龙头,以联泰、统一等骨干企业为示范,以规上企业为主体,“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开展数字化诊断,分级推动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年底前将实现全市237家规上食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重点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数据互通、业务互联,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食品企业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型制造企业。

近两年,我市坚持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同步发力,让食品产业链条完善升级的同时,也加快了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我市就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魅力——以人为本 幸福之城跃上新高度

如何打造一座“现代典雅清新活力”的幸福之城?来看一组数据:

2023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53%,比2012年提高15.16个百分点。2023年,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7%,绿化覆盖率达43%,比2012年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7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7.03平方米。2023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9%,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52天,比2012年增加24天。全市境内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类~Ⅲ类标准的比例为75%,符合Ⅳ类~Ⅴ类标准的比例为25%。沙澧河(城区段)入选全省首批淮河流域幸福河湖,8条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及省定目标要求。

大道通衢联四方 

除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新也在加快。2023年,我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78项,完成投资153亿元;新建改造道路45条,许信高速建成通车,周漯平高速公路、平漯周高铁、新107国道等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漯舞快速通道开工建设;打通淮河路西段、太行山南路、丹江路等断头路半幅路16条,新改建农村公路55公里,建设完成沙澧河二期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城区污水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完成城区雨污管网清淤检测60.4公里。新建供热管网28.7公里、换热站24座,新增供暖面积30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53个、背街小巷597条。新建乐道372公里。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36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692元,比1986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36元,比1986年增长71.8倍,年均增长12.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23年,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4.18万人,全市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74.1万元,发放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12923.8万元。安排“两免一补”经费31216.1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1.2万人。2023年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58个,比1986年增加1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8692张,比1986年增加4.9倍。2023年,全市承办大型体育比赛15次,获得国际大赛奖牌6枚、国内大赛奖牌11枚、省级比赛奖牌332枚。在全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中获得1个团体一等奖、2个团体二等奖。

2023漯河龙舟公开赛

7月19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十大战略”中的牵引和保障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8月12日,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漯河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加快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的若干举措》,提出了9个方面37条改革措施,为指导现代化漯河深化改革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持续在全面改革上做文章、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以创新之力引领经济全面领先、持续领先,漯河定能持续塑造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奋进形象。

相关链接:

漯河“味”,为啥中?

看,漯河新“食”尚!

漯河“成长记”

看,这是半世纪前的土铁路!这样的老漯河,你见过吗?

漯河:一转眼,21年了……

瞧“桥”,漯河颜值担当!

文 字:张晓甫 王云鹏

责 编:王聪聪 丨 校 对:李   鑫

统 筹:周鹤琦 丨 审 核:李玉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