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月到中秋分外明
令典文史(郭法章)
2024-09-13 12:15:38

 #甲骨文中秋夜# 

 #双星计划2周年# 

 #顶端秋日创作季# 



       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便称为“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节期在农历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均以月为内容,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传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正当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亮神。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但秋分这个节气在每年的日子并不固定,所以这一天不一定会有月亮。后来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明清时代,到中秋之夜,家家设宴,以酬佳节。宫廷里的祭月活动更具规模。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修造的供皇家祭月的地方。北京的颐和园,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大臣、后妃和宫女祭拜月神的场所。

       月到中秋分外明。自古以来,中秋被人们看做是亲人团聚的节日。月圆象征着团圆,即使有时虽亲人各在异处,但当一轮明月普照九州时,人们仍可两地遥望圆月,彼此默默为对方祝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