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5日,在山东举办的“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活动中,来自希腊、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和阿根廷等8个国家的知名学者、高校教授及研究机构专家齐聚一堂,实地体验了山东的文化之美,见证了中华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的深厚交融。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古典学研究的推动,更是全球文明交流的生动实践,昭示着文明互鉴的无限可能。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之旅。学者们通过参观山东博物馆、探访孔府和孔庙、参与学术沙龙,走进历史深处、对话未来思想,从物质遗存到思想精髓,多层次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探寻文明的根源与未来的发展路径。
加拿大学者高岛谦一表示,看到甲骨文等古代文物时,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数千年前的文化辉光;希腊雅典科学院院士安德烈亚斯·卡拉马诺斯则对依据亚醜钺、鲁国大玉璧等文物制作的文创产品爱不释手,感慨这些文物是“世界文明的象征”:“我们的国家,和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也有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但没有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多的考古线索去探寻更早的文明。”
这样的跨文化体验,不仅拉近了各国学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也促进了彼此对文化差异与共性的深层理解。文明的独特性与人类的共性,在这一刻达到了和谐共鸣。
世界古典学者齐聚齐鲁大地这片孕育儒家文化的沃土,充分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认可。儒家思想提倡“和而不同”,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理念,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与哲学。学者们在孔子故里走读、交流、讨论,正是儒家思想与其他文明思潮相互学习的真实写照。来自阿根廷的学者侯安娜,感叹山东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折射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当代年轻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样的交流不仅深化了各国学者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明之间的交汇交流越来越密切,但也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存,如何在文化交流中既包容多样性又保持独特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它们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一直在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古老文明的智慧。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明,与中华文明共同构成了世界古典文明的多样图景。齐聚齐鲁大地的古典学专家,正是这种多元文明共生关系的象征。
不同文明在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了全新的理解和视角,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助于人类整体知识体系的丰富,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各自文明的理解和欣赏。
“唯有文化不朽,唯有思想穿越古今。”文化的力量,在于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不同文明的思想火花碰撞出新意,照亮未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那样——“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不同文明正是在相互参照、借鉴、吸收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而这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