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红薯遐思(散文)
大豫教育
2024-11-03 12:07:45
红薯遐思
王安忠(河南宁陵)

小时候,对于我而言,红薯几乎是每日餐桌上的主角。那时的岁月里,“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朴素的话语,生动描绘了生活的常态。一日三餐,无论是烧、煮还是蒸,各式各样的红薯制品占据了我们的饮食。然而,长时间单一的饮食结构也让小小的胃开始产生厌倦,心中无比向往着那难得的几顿玉米饼或白面馍,那是曾经梦寐以求的至高美味。

直到中学时代,读到了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的著作《甘薯疏序》,这才对红薯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这平凡的作物背后隐藏着拯救饥荒的秘密。甘薯,即红薯,其全身皆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尤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减产的优势,让它成为饥荒年代的救星。正是徐光启的建议,让大明帝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红薯推广,极大地缓解了粮食危机,人口因此得到迅猛增长,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迎来了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

另一个故事同样令人感动,讲述了福州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经商时发现了甘薯的巨大潜力,决心将其引入国内。面对重重阻碍,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巧妙藏匿红薯藤于缆绳之中,终于将这宝贵种子带回祖国,开启了红薯在中国的大规模种植,造福了无数饥肠辘辘的家庭。陈振龙,这位现代版的神农,以其非凡勇气和智慧,为中国带来了福音。

玉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也同样动人,尤其是袁隆平院士,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让中国乃至世界的饭碗更充实,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功臣。陈振龙、徐光启、袁隆平等,这些看似平凡却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他们应当是我们新时代的偶像,值得我们深深致敬。

神农氏首尝百草,开辟先河,激发了后续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用心血浇灌着每一寸土地,只为寻求更高产的作物品种,创造更先进的农业工具,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滋养亿万众生。

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人类温饱和进步默默奉献的伟大灵魂,他们的名字应被载入史册,传唱千古。在未来的道路上,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继承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追求,对人间疾苦的理解与同情,共同绘制出更加绚烂的时代画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